浙江在线05月12日讯
5月10日下午,虽然刚过立夏节气,但天已有些热了。市区福苑小区7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内,38岁的雷养翠洗好两个苹果摆在家里唯一一张小桌上,这是为13岁的儿子马涛准备的点心。在衢州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工作的雷养翠这天上晚班。而在衢州家电城做空调安装工的丈夫马均华这几天连续加班,很晚才能回家给儿子做晚饭。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后10天,老家在震区四川广元市青川县乐安寺乡寨子村的马均华带着妻儿来到衢州。三年过去了,在衢州新星学校读书的马涛从三年级到了六年级,马均华一家已完全适应了衢州的生活。去年年底,老家的三层楼新房已造好,但他们还是决定继续留在衢州。
地震发生后,夫妻俩从不同地方赶往老家找儿子
2007年2月,马均华只身一人来到衢州打工。2008年“5·12”地震发生时,身在衢州的马均华一次次拨打妻子手机和家里的电话,但除了“嘟嘟嘟”的忙音,什么都没有。
焦急的他于13日踏上回家的路。原本两天可以到家的路程,这次走了4天。“到了广元后,只有搭乘救援车,有的地方只能靠两条腿走。步行8个多小时后,终于回到老家,看见家人都还好,悬在半空的心才放下。”谈起这些往事,马均华脸色凝重。“地震发生时,我老婆刚好在绵阳,她告诉我,地震时人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颠簸,她扶住一辆晃得和自己一样厉害的大货车躲过一劫。地震发生的当天交通线路‘瘫痪’,我老婆焦急等待了一晚后,次日终于赶到了老家,见到儿子马涛。”
面对无法住人的房子和满目疮痍,马均华只能带着妻儿来衢州打工。
很多好心人,给了他们在衢州生活的信心
刚到衢州,首先要解决的是儿子的读书问题。新星学校得知此事后,决定让马涛来学校读书。
“三年来,我只交了2000多元的生活费,其他费用全免。班主任对马涛很关心,隔三差五打电话给我,就连坐几路公交车、哪一站下车都提醒我们。”马均华说。
1999年,老家刚造好新房子,造房子的欠款还没有还清,又碰上地震,而家中主要收入靠马均华打工,经济拮据可想而知。为了多赚点钱,马均华夫妻都拼命工作。多赚钱,早还债是夫妻俩最大心愿。
“我们很少有时间陪儿子,但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他们有空会带马涛到博物馆、儿童公园等地方玩;去年母亲节,还有人送给我们手机,有些好心人连名字都不肯留下,我们真的很感动。”此前曾在全国各地打过工的马均华觉得还是衢州最好,他们一家想在衢州多留几年。
一家人在衢州一公园快乐玩耍着,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衢州。
房东见马涛没有吃晚饭,就叫上马涛先吃点,填填肚子。
马均华夫妻都很忙,家里的活就由马涛来做。
放学时,雷养翠去接马涛(左三)回家。
看着儿子和同学们嬉笑打闹着,她心里很高兴。
天色渐渐暗下来,房东见只身一人在做作业的马涛还没有吃晚饭,就主动叫他一起先吃点。
晚上7点多,马均华终于收工回家开始做饭,晚上8点半,马涛上床休息了。
此时,马均华的手机响了起来,接起电话,上班的妻子在电话另一端关切地问着马涛吃了几碗饭,作业有没有完成……
挂了电话,马均华手机屏幕上“平平安安过一生”几个字映入记者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