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2日讯
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一旦发生地震,我们将如何应对?浙江防震减灾工作已经走过40年,我们建立了怎样的工作机制?带着这些百姓关心的问题,记者专访了省地震局局长苏晓梅。
苏晓梅说,据历史记载,我省曾发生4级以上地震44次,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仪器记录的我省1.0级以上地震共有1896次。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记者:经过4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省已经形成了怎样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苏晓梅:省地震局的主要工作可以基本概括为“测、防、救”三个字。
“测”是地震监测预报,主要指建设和管理全省各类地震监测台网,提高我省地震监测能力,同时依靠各类台网产生的资料对我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预测研究。目前,全省已建各类地震监测台站111个,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及部分海域的地震观测台网,地震监测能力陆域达到2.0级。
“防”是地震灾害防御,主要指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全省城乡抗震设防整体水平,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我们已经审查、审批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超过500项,宁波、杭州、余姚、慈溪等市完成了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救”是地震应急救援,主要指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强化地震预案建设,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制、机制等。至目前,我们组建了数支各级地震应急救援队和志愿者队伍,科学应对了皎口水库地震、文成泰顺交界地震等多次突发事件,为全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除此以外,我们近年来更加注重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安全保障。
记者:在地震预测还很难实现的前提下,怎样才能更好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苏晓梅: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讲,就是要“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确保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地震构造等基本情况。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记者:我省防震减灾还有哪些薄弱之处?
苏晓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的地震综合防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工作还未开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从布局来说,城市是重点,农村是难点,在不少地方,农民建房普遍注重外观,而忽视房屋的抗震性能。
记者:我省防震减灾工作今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苏晓梅:4月27日,省发改委和省地震局联合发布了《浙江省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今后,我们要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强化地震预测研究,规范地震预报管理;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提高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能力;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社会地震救援救助能力;创新公共服务理念,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
记者:普通民众怎样有效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苏晓梅:民众应该主动关心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学习必要的防震避震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不轻信各类地震谣传,在发现地震宏观异常后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自觉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