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5日讯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清爽的村落,漫山遍野的青翠——清丽的桐庐乡村就这样撞入眼帘。
行走在村里,常常可以看到由高大鲜艳的美人蕉搭配绿绿的伞草、菖蒲、麦冬等构成的花池。乍看是个小花园,仔细研究底下有玄机:原来是个污水处理池。附近村民家里所有生活污水先排放到窨井,经过节水池、无动力厌氧池、三格人工湿地、沉砂池,最后的出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种在湿地上的那些亲水性植物通过根系吸附净化污水,不用浇灌便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生态化治理污水不是桐庐首创,可桐庐却把它做成了全国样本。2012年,桐庐186个行政村有望通过这样的“生态疗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生态疗法政府埋单
“家门口搞个粪坑,这怎么行!”阳山畈村村民滕柏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2009年村里选择在他家边上建厌氧池和人工湿地时,他死活不同意,坐在地上就是不让动工。
经村干部反复劝说,尤其是看到邻村建好的人工湿地样板,滕柏军慢慢打消了顾虑。
现在,滕柏军的家边成了村里最漂亮的“花园”,还解决了附近90多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近些年,村里几乎家家盖了新房,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卫生间,建了漂亮的公厕。可雨污不分流,污水统统直接外排。”村委会主任滕海炎说,2009年以前村里还是门前屋后污水横流,苍蝇蚊子到处飞。而现在,村民都自觉地将生活污水通过封闭的管道排入污水处理池,雨水则通过明渠直接排放。村里真正做到了从里到外干净、整洁。
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生态疗法”大多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或是原来的污水塘,单个工程投入和运行成本低,确实低碳环保,特别适合居住分散、集污纳管成本高的农户、农家乐,而且老百姓不用掏一分钱,由政府全额补助。据悉,2009年该县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给予350元/人的补助,2010年又提高到600元。
桐庐县共有40多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30多万。据统计,该县一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500万吨,相当于10至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污水排放量的总和。继为期3年的“清洁桐庐”行动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问题之后,从2009年开始,农村生活污水成为该县新的治理目标。
记者了解到,中央2010~2012年计划安排给桐庐县1.1亿元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今年已经到位2550万元,省、市、县3年还将配套1.65亿元用于工程建设。这些钱桐庐都打算用在“地下”,通过上级补一点、财政出一点、乡镇贴一点,彻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
截至目前,已有80个行政村和132家农家乐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整村推进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1300余个。今年又有60个行政村已经开始管网铺设、点位设计。
可看可测可改
环溪村村口,立着全村的污水处理管网图,每个窨井、每道管网、每个池子都有编号。而每个污水处理池的标识牌上都注明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些都纳入了县环保局的统一管理。
在一个标着江C-3(意即江南镇环溪村3号池)的小花园里,村委会主任周忠莲拉开窨井盖,参观者都好奇地凑了过去,一股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大家个个掩鼻逃开。原来这里是刚排放出来的生活污水。再看看最后的出水,竟然透明无味。“通过这样的自然降解,出水污染物的浓度一般都能削减70%以上。”县环保局副局长汪文清介绍,环溪村去年实施改造,技术上有所改进,管网埋得更深,一户一窨井,还在管网交界处以及每间距30至50米增设一窨井,可起到沉淀作用,减少了阻塞。
除了分散式人工湿地,桐庐还因地制宜,探索和推广人工湿地配套无动力厌氧处理或配套太阳能微动力处理模式。该县专门出台实施操作指南,对乡镇干部、村干部、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为各村提供污水处理池建设图纸,村子可以根据人口和污水量对图纸设计的工程池容等数据进行改动,最终建设方案必须提交环保局审核。同时,通过污水处理池模型,让村民了解污水处理池工艺,人人都能成为监督员。
“我们要求做到可看、可测、可改,管用!”汪文清说。
长效机制清水长流
“别看这些植物长得茂盛,到了一定时候得把它割掉,送到垃圾场焚烧。”包红弟指着小花园郁郁葱葱的伞草说,这样可以让植物保持吃污的“战斗力”。
包红弟是阳山畈村生活污水处理池的管理员之一,他的工作就是定期清除人工湿地里的杂草、检查污水管道是否出现渗漏、污水处理池进出水是否正常、清掏污水处理池沉淀物和污泥等,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联系人员修理。
去年9月,桐庐县制订了考核办法,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维护措施落实情况一并纳入乡镇、部门年终业绩考核。
考核办法规定,合格工程必须达到“污水进、清水出,湿地植物长势良好”的实效,并明确了进出水的浓度范围和去除率。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挂钩,做得特别好的有额外奖励,未落实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的行政村,一律不安排补助资金。
记者了解到,当地环保局还在全国首创农村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以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
把好事做实,清水出乡村,富春江畔的桐庐变得更动人。记者从当地环保局了解到,2010年该县对上下游的交界断面水质进行了26次监测,结果是出境断面水质全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净化率明显优于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