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及核辐射事故,给我省海洋的预报减灾工作敲响了警钟。在昨天召开的全省首次海洋与渔业预报减灾会议上,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送审稿)已编制完成。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我省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历史上曾有数次海啸灾害的记载,其潜在风险居全国前列。据统计,最近60余年,我省有44年发生较明显的台风风暴潮灾害;我省海域每年发生的灾害性海浪过程平均达49天。
近年来,我省海洋灾害防御工程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非工程性措施逐步健全,海洋灾害防御与应急处置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总体而言,我省海洋灾害的监测手段还比较落后,预警能力不足,信息服务水平较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童加朝介绍,目前,我省沿海和海岛地区海洋观测站点稀疏,6714公里海岸线上仅有21个海洋观测站(其中国家海洋局19个,我省2个),其中全省3820个海岛上只有6个。杭州湾沿岸的海洋观测站几乎空白。
目前,我省仅有一个省级和两个市级(宁波、温州)海洋预报机构开展常规预警业务,且尚未配置大型计算机;海洋灾害信息尚未建立类似日本的“紧急速报系统”;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如划定海啸风险淹没区、安全区,制定海啸安全逃生路线图等)基本空白。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以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防薄弱区、海洋灾害频发区为重点,构建我省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在平湖九龙山、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地建设7个海洋水文观测站,在嵊泗中心渔港、普陀东极渔港、定海西码头中心渔港等10个重点标准渔港配套建设海洋水文观测站。在岱山大衢山、苍南霞关等地建设5个测波雷达观测站。在温州外60千米海域处建设一座综合性海洋观测平台。建设35艘志愿观测船。
配备万亿次/秒以上量级高性能计算系统,建立包含各种海洋灾害数值预报业务化运行系统的综合预警平台。海洋灾害信息服务覆盖沿海市、县,包括主要乡镇和社区,滨海旅游区、港口、海洋工程、标准渔港和其他涉海企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