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过后,就会有许多学生来到这个小小的爱心书屋看书。 潘侃俊 摄
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2007年5月开始,本报联合爱心企业和市民,募集了五万多册图书,在天台、临海、仙居等地陆续建立了一批爱心书屋。首个爱心书屋建在天台雷锋乡祥和小学,一晃五年过去了,爱心书屋怎么样了?山里的孩子还好吗?5月23日,记者驱车前往学校。
孩子的来信与爱心书屋
从高速下来,驶入乡村公路时,从车窗边掠过的山水,让我们止不住赞叹。也许对于我们而言,青山绿水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可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山沟里的孩子,向往的却是外面的世界。
2007年5月16日,天台雷锋乡祥和小学的学生给本报编辑部寄了一封信。他们在信中说,学校的课外读物很少,根本没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希望有很多课外书,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新的养分……”
我们被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于是,一项创意形成——向广大读者发出创建“晚报爱心书屋”的倡议,呼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捐书献力,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书籍。
倡议一发出,立即得到各单位、部门以及众多市民的积极响应。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星期内,本报就收到5万多册爱心书籍。
2007年“六一”儿童节,本报首个“爱心书屋”正式落户天台雷锋乡祥和中心小学。本报记者和各界爱心人士专程把4000多册书籍和电脑、书架等物品送到学校,孩子们再也不会因缺少课外读物而烦恼了。
此后,本报分别在路桥、仙居、临海等地创建了多个爱心书屋。晚报爱心书屋,丰富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
书本带来更多快乐
祥和小学有203个学生。受自然条件所困,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在外地打工。校长何万年介绍,学校里留守儿童占了百分之六七十,孩子们大多家庭条件艰苦。吃中饭的时候,记者看到他们的菜就是一碗包菜豆腐汤,有的连这一元钱的汤也不买,就吃家里带来的咸菜。
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午后,那是孩子们的借阅时间。
当天是六年级的借书时间,女生朱赛颖坐在爱心书屋“借书登记员”的位置上。六年级共有28个学生,不到半个小时,朱赛颖在登记簿上工整地记下了17位同学借的书目,写明每一本书的借书日期。
朱赛颖是学校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这个小女孩成绩很好,作文也写得相当不错。”何校长说。
“我最爱看科幻类的书,很有想象力。我看到好词好句都会抄下来,之后会用到自己的文章里。”爱心书屋刚成立时,朱赛颖还是二年级学生。从走进爱心书屋开始,她每个星期都借书,基本上一星期更换一本。“有些非常精彩的书,会看得很慢,像曹文轩写的《草房子》,一个星期看不完就再续借一个星期。”
杨露霞同样是留守儿童,爸爸在安徽打工,妈妈在宁波,她平时住校,周末去姨妈家。“我最喜欢看童话类的书,有时候老师说晚上可以去看书,我就特别开心。”说起爱心书屋,说起书本,小姑娘的眼睛瞬间亮了,书本给她的童年带来了更多的快乐。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书本
在爱心书屋里,记者看到一大叠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借阅人、借阅时间、借阅书目、价格。校长何万年告诉记者,爱心书屋每周一至周五中午开放,每天一个年级段。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每星期可以借到一本书,晚上向住校生开放。
五年时间,天天反复地借阅,但书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破旧,有的还像刚买来的样子。
图书室里,林槟峰、夏宇琪在帮着整书。他们告诉记者,当年图书运到学校时,他们兴奋了好几天。同学们都很爱惜书本,看书前都会洗手的。
此次爱心书屋回访行动,我们还邀请了著名书法家单凌雁给孩子们讲课。单凌雁出生安徽农村,因家境贫寒,求学路上历尽艰辛。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清贫,以苦行僧般的毅力读书习字,终于取得成就。单先生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怎样读书、怎样读好书,怎样靠知识改变命运,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