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为报上名,老年朋友居然彻夜排队。这一报道昨日在本报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年大学缘何会一座难求?记者就此特别进行了采访。
我市进入老龄社会,老年大学社会需求大
我市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据统计,到2009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97万,占总人口的17%,高于全省16.18%的平均水平。全市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4.64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5%。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市老年大学曾对1080位退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离退休人员表示愿意参加各类学习,但事实上目前真正参加学习的不到10%。
采访中,一位毕阿姨告诉记者,厂里以前的同事基本上都上了老年大学,她算是晚学的一个,而之所以要读老年大学,就是想通过继续学习,重新快乐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老年大学资源紧缺,“僧多粥少”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老年大学12所,中心城区有市老年大学、海曙区老年大学、江东区老年大学和江北区老年大学,江北区老年大学刚开办,今年第一次招生,另外,宁波社区大学(即宁波电大)今年办了老年教育中心,也是第一次开始招生。
由于资源有限,各老年大学不得不提高入学门槛。从采访看,各老年大学都有报名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上老年大学的。如市老年大学的招生对象以市级机关和市级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工作人员为主,且限于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户籍,必须凭退休证报名。海曙、江东、江北三区的老年大学也分别设有类似的报名限制条件,不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三个区的老年大学也允许老年人凭身份证报名。
据调查,目前我市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的入学率只有2.7%,而在同为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的入学率是16%。采访中,有位老年人指出,加大政府投入,从多个层面加快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既是广大老年群众的呼声,也是政府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一件大实事。
老年学员择校热,加剧了入学难
小学、中学存在的择校风,没想到也刮进了老年大学。一位家住江东的老大妈,倒了几趟公交车才赶到市老年大学,大妈解释说,之所以路远迢迢地跑过来,就是因为这里环境好,老师水平高,能选择的课程也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择校的老年学员还不少。而择校热进一步加剧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
老学员不肯出去,新学员进不来
记者在市老年大学采访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年大学毕业“难”——不是学校不让毕业,而是老年学员们不舍得毕业,大部分学员一个专业学完了又学另一个专业,许多人学了10多年还不肯离开,学龄最长的竟有20多年。老人上学不为拿文凭、不为找工作,学知识、求快乐、交朋友才是他们最大的目的,老年大学恰恰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环境。老人们在这样一个“文化圈”里以文会友,其乐融融,获得了最好的“精神关怀”。
不过,虽然这几年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毕竟能容纳的人数有限,所以形成了老学员不肯出去,新学员进不来的现状。这使大学里的“文化圈”的辐射范围不免有限,而社会上绝大多数的老人还是生活在社区里,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一些老人不愿毕业的现象,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董芳认为,老年教育也是政府公益事业,也有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研究如何保证让更多的老人有机会享受到老年大学学习的权利。其实,有老师认为,除了到老年大学受教育,老人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老年生活,如街道社区和居委会都有自己的文娱团体或协会,老人们都可投身其中,老年人还可以上电视大学,在家通过电视机就可以学到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