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27日电(记者 方益波 商意盈)在小区楼道下回收厨房垃圾的垃圾桶里,绿色塑料袋上标明了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厨房垃圾时,旁边还有专人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定期公示在小区的“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
这是记者日前在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看到的场景。
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中国不少城市周边,堆积如山、即将被填满的垃圾填埋场警示着“垃圾围城”的危局,而被视为解决途径之一的“垃圾分类”又面临推行难,有的“不分类”,有的“分错类”。从去年起,杭州开始尝试推行垃圾“实名制”。
湖滨街道公布的“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是对垃圾分类的考核,以绿、黄、红三色区分,当天80%以上的垃圾进行准确分类的家庭用绿色标注,60%的用黄色标注,低于40%的则用红色标注。
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杰说:“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一目了然。”
和很多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一样,杭州也面临“垃圾围城”困扰。统计显示,仅杭州市区产生的垃圾量,6年就可填满1个西湖。
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介绍说,杭州目前常住人口超过870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6850吨,去年垃圾产量共达250.2万吨,而垃圾处理能力相对滞后。目前生活垃圾各有一半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法,在主城区填埋的垃圾占到70%。
据分析,采用填埋措施具有占地面积大、污染水体、散发臭气等诸多弊端,而且大部分城市的填埋场空间已所剩无几。
张束空说,推行垃圾分类,可以让厨房垃圾回归土地、塑料垃圾进行再利用,做好源头“减法”,这是综合成本最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杭州自2010年3月25日开始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不同颜色垃圾桶。截至目前,共在843个小区推行,约占杭州所有小区的55%。
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前期宣传和动员,但垃圾分类效果并不明显。政府官员表示,很多居民没有养成分类的习惯或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于是,一些社区开始尝试垃圾分类“实名制”,希望以此约束居民行为。
湖滨街道自去年6月开始最早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参与家庭由刚开始的3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户。拱墅区大关街道与和睦街道也开始试点实行。
姚杰说,居民小区试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后,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一般都能提高到80%以上,这两项指标均比普通小区高出20%以上。
虽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名制”也受到部分居民的抵制,他们认为“实名制存在泄露居民隐私的风险”。
杭州拱墅区锦绣社区的黄建华说,垃圾分类采用“实名制”,还有专人蹲点检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侵犯隐私。“每户居民家里吃什么、用什么都会被人知道,的确有点离谱。”
张束空认为,垃圾分类“实名制”得以产生,是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关键是“垃圾困局”已到了不得不处理的时候,而垃圾分类推行的各个环节存在诸多困难。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缓不得但也急不得,更假不得。实名制只是垃圾分类起步阶段的一种特殊办法。”张束空说,当“实名制”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时,也就是这种办法退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