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有“小延安”之称的余姚梁弄在抗战期间,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中华儿女,成为浙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领导着400万人口、14个县抗日。
5月27日上午,在当地老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饮水思源”红色寻访宁波小分队和余姚市综合素质教育基地的学生、青年志愿者等近40人,走进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聆听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故事。
军民鱼水情
走进梁弄,只见弄堂弯弯、流水潺潺、青瓦褐檐,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就坐落在这个江南古镇。一床缝补的棉被、一件褪色的军装、一尊3.65米长的土大炮……旧址陈列的一件件物品又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你看,我以前就是穿着这种蓑衣,送两名特派员渡过姚江。”85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姜炳指着陈列柜内的一件蓑衣激动地说。
1944年春天,18岁的新四军通信员姜炳接到紧急任务,要将党中央派出的两名特派员送往前线。他们的必经之路——姚江,已经被汪伪政权全线封锁。
姜炳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扮成渔夫,将两名特派员偷偷藏在一条渔船上。“长官,今天新捕上来的鱼,拿回去熬汤吧。”姜炳表面上和伪军套近乎,心里却有些紧张。“还是娃娃懂事,快走快走。”姜炳于是赶紧摇船,顺利将他们送过姚江。
新四军很受百姓拥戴,很多人家积极送儿郎参军。姜炳一家三兄弟先后参加新四军。
“梁弄周围,狮子山上,敌人都缩进了乌龟壳;三五支队,人民的武装,为了民众,要把敌人消灭掉……”姜炳回忆过去,高声唱起了70年前的战歌。
烽火大课堂
青年学生看到陈列馆中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的照片,禁不住感叹:“当时那么乱,还想到办课堂啊?真了不起!”我们走进了位于梁弄镇宣家塔村上岳殿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这是几座木结构的房屋,梁柱上由实木雕刻而成的五角星依然显眼。
随行的97岁老党员黄先迪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他抚摸着这些破旧的书桌,讲述炮声隆隆中的当年课堂。
1944年,他在梁弄中心学校做教员,当时听说鲁迅学院创办,积极报了名。刚开始,并没有固定教室,祠堂、庙宇做校舍,桌子、板凳也都是向群众借的。“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有时一发炮弹下来,我们全都躲到课桌下面,等外面平静些了,又重新回到座位上,继续上课。”黄先迪说。
红色旅游热
看着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停着的一辆辆旅游中巴车,姜炳老人说:“当年这里真当穷啊。现在,因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老区也富起来了。”
上世纪90年代末,贯穿该镇的浒溪线开通。当地农户黄文深有体会:“如果没有这条路,我承包的1200亩樱桃基地,不可能吸引周边居民来采摘。”
道路好了,梁弄440多家灯具企业年产8000余万套灯具,成为国内最大的室外照明灯具生产基地之一。
梁弄镇党委书记张建培说,近年来,镇里以“革命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山水生态城镇”为发展定位,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去年,全镇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00万元。全镇现有28家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农民人均年收入接近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