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浙大“红色宣讲员”走进丽水社区 分享寻访经历

在丽水莲都区灯塔社区交流红色寻访经历后,大家一起在党旗前合影。

   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5月26日,红色寻访团丽水小分队来到丽水莲都区灯塔社区。浙江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三学生肖琦和叶斌杰,和当地居民分享了寻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党的光辉历史,也和这里的大学生、社工、社区居民以及老党员们,交流红色寻访活动过程中的点滴。

  两位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在场的学生、社工、居民个个听得入神。特别是当几位老党员讲述当年的入党经历和入党感悟时,在座的大学生都深受感染。

  浙江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三学生肖琦和叶斌杰,是我们这个小分队的“红色宣讲员”,他们之前都没到过丽水。“早就听说丽水有一个红军挺进师指挥中心,还有一口红军井。市区内的万象山上也竖立着许多革命烈士纪念碑。”叶斌杰说。

  早在今年年初,叶斌杰与同学一起,寻访过杭州云居山上的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馆内陈列了浙江自辛亥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近350位革命烈士的事迹。”说起那次寻访,叶斌杰仍觉得心潮澎湃,“从纪念馆出来,久久说不出话来,只觉得心情沉重,却又热血沸腾。”

  来自灯塔社区的大学生、社工和老党员们,也听得入神,不时会插上一句,“有机会也一定要去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看看。”

  肖琦向大家讲述了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俞秀松的事迹。“我和俞秀松也算校友呢。”他说。

  肖琦说,俞秀松曾就读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恰巧是他的母校,也就是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

  俞秀松1899年出生,与夏衍合办过半月刊《浙江新潮》,创立过中国共青团……“他还曾挑选优秀青年人刘少奇和任弼时等,派往国外学习。1939年,年仅40岁的俞秀松被害。”肖琦娓娓道来,在座的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

  浙大学生走进社区,分享寻访感悟

  两位住在灯塔社区的老党员,听说我们来寻访红色记忆的,兴致勃勃地赶到社区。

  他们都是入党20多年的老党员了。现年70岁的李启康,1984年入党;64岁的蔡甫良,1981年就入党了。

  李启康听说肖琦和叶斌杰是浙大学子,十分兴奋。“校友啊!我是1960年入学的浙大学生哪!”

  李老说:“我读小学时,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进大学就申请入党。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可我向往之心不变,每年都申请。这一来就是24年!直到1984年,才终于在厂里入了党。”

  1965年,李老大学毕业后,就去了青海参加工作。这个丽水缙云人,再次回到家乡,已是1999年。他为大西北奉献了自己一生最美好的34年。

  蔡甫良也讲述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点点滴滴。从十几岁,讲到三十几岁入党,再讲到今天。身为一名党龄30年的老党员,蔡甫良由衷地表示:“红色寻访,很好。今年是党90岁生日,特别有意义。”

  “听了两位前辈的讲述,才发现,我对党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丽水学院的大二学生赵乐丹说,“以前对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听老师讲起,也没太大感受。今天听两位老党员一番话,触动很大。”

  老党员的一番话,深深触动聆听学子

  当天,寻访团还赶到了莲都区万象街道左渠门社区。

  来自浙江大学的两名同学,再次介绍了他们既往红色寻访的见闻,不时和来自左渠门社区的老党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区干部进行互动。

  左渠门社区76岁的陈剑佩奶奶,已有58年党龄。当天下午,她特意赶了过来,跟大家一起交流红色故事。

  听完浙江大学两名同学的介绍,陈剑佩不禁感叹,身为一名老党员,看到年轻后生能有这样的红色意识,对所见所闻能有这样的感悟和理解,着实感到欣慰。

  陈剑佩还提及自己当年入党前后的情景。

  陈剑佩说,旧社会,她们家生活很困难,日子过得苦,只好出去当学徒,“记得那是1948年,我才13岁,学的是文艺,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戏子’。”

  陈剑佩说,新中国成立后,她切实感觉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人民翻身当主人,“至少像我们这种受过压迫的,很感激的。”

  1958年,陈剑佩终于在辅导员的鼓励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她才23岁。“入党后,最大收获就是觉悟提高。我这辈子,一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好好工作,好好做人。”

  老人一番肺腑之言,感动在场每一位人。

  年轻人有如此红色情怀,备感欣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大三肖琦、叶斌杰

  借浙报集团与浙大联合举办“饮水思源·红色寻访”之机,吾辈有幸走访浙西南革命老区——丽水遂昌,与当地学生共谈红色故事,追思革命英烈。其间所见所闻,皆有所感,而印象之深刻,感受之深切,莫过于粟裕大将之英雄事迹。

  粟裕乃共和国开国大将。其诞生时,正值革命疾风骤雨席卷中国之前夜。爱国运动方兴未艾,民主共和风起云涌,此诚革新之时代也。辛亥革命后,粟裕入“振武学堂”,受新思想熏陶,渐立经天纬地之抱负。

  南昌起义,粟裕随朱德、陈毅转战四方,其戎马生涯即始于此。1935年,粟裕率挺进师开辟浙西南根据地,以“敌进我进”之游击策略,粉碎国民党军数次围剿,与国民党遂昌县政府谈判,迫其共同抗日。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乃我革命史之重要组成部分,王村口将军撒骨灰处,即有诗云:“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

  吾观粟裕大将,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必于青年时期养成。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反观粟裕日后之成就与青年时期之责任感,则二者不可分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妍,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今日社会之活跃不似往日社会之沉闷,今日社会之开明和谐不似往日社会之风雨如晦,此诚不可同日而语也,然青年之责任未曾随时间而消逝。一代又一代之青年,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之责任。我辈青年所居今日之时代者,乃新生数十载自由民主之国,而又当自由民主不断进化,一日胜似一日之时代也;我辈青年所居今日之时代者,乃已逾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国,而又当民族复兴步伐加快,一日迫似一日之时代也。

  中国虽得百年未有之发展机遇,然未有得天独厚之内外环境。内而观之,经济结构尚需调整,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外而观之,强权政治不死,恐怖主义未亡,此为内忧外患之态,亦为时势,时势造英雄。我辈青年居顺势之下,处祥和之间,若日闲舆卫,顺天而行,可为英雄,此为中策也。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造时势之英雄方为非常之英雄。中国历史所以陈陈相因,不能放一异彩以震铄宇内,而至于几近消弭于近代,实乏非常之英雄也。

  今日我辈之青年,若皆令其不识不用,无才无用,有才不用,有才滥用,徒使门衰祚薄,国运式微,是比白起之坑长平赵卒四十万,尚百万倍之,此则自取其庸自取其辱也;今日我辈之青年,若皆令其前程浩浩,后顾渺渺,使其为中国未来之青年,此则自取其贤自取其贵也。

  彼逝去者犹可缅怀,彼未出者虚位以待,彼中坚者刚健中正。我辈青年如潜龙勿见,终将叱咤羲轮,放大光明以赫耀寰中;我辈青年如跃龙在渊,终将乘风扬帆,破万里浪以横绝五洲。我辈青年欲立于所欲立之地,安能郁郁以终也。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浙江在线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红色寻访"进丽水遂昌王村口镇:热血染得乌溪红
·“红色寻访”小分队走进余姚梁弄—— 红土地沧桑巨变
·在台州的红色寻访活动
·红色寻访走进北秀小学
·“红色寻访团”绍兴分队:忆俞秀松,访陈新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