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资料图片。 时宽兵 摄
浙江在线06月07日讯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开始。今年是我省推行新课改高考的第三年,也是我省实行平行志愿填报的第五年。今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为299910人(其中文科79872人、理科185176人、艺术类30510人、体育类4352人),比去年减少1590人;单考单招高职报考人数为33939人,比去年增加6530人。
填报志愿对考生来说是高考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首批在网上填报志愿的院校将于6月26日至27日进行),本报特邀请市招生办主任金玉石就如何填报高考志愿谈谈看法和建议,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 (吴骞)
填报政策要吃透文理科录取分三批进行
文理科录取工作分三批进行,分别对应三个考试类别科目组。第一批为重点高校、“211”高校和经批准列入该批的本科高校专业,对应一类考试科目;第二批为其他一般本科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对应二类考试科目;第三批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对应三类考试科目。提前录取的学校按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校、高职(专科)院校分别安排到各批提前录取。
艺术类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为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类院校、清华等13所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其他专业校考和进入“211”工程建设院校及经批准列入该批录取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第二批为专业省统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第三批为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体育类录取分本、专科(高职)两批进行。单考单招高职设一个录取批次。
要了解志愿如何设置
文理科第一至三批均设置平行志愿,各批的提前录取院校仍为传统志愿。艺术类第一批为传统志愿,艺术类第二、三批和体育类的本、专科批、单考单招高职均为平行志愿。
各批平行志愿(即平行一志愿)、征求志愿(即平行二志愿)以及降分征求志愿(即平行三志愿)均设置A、B、C、D、E五个高校志愿(降分征求志愿另再增设院校服从志愿);文理科每所高校均设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艺术、体育类和单考单招高职每所高校均设3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文理科各批提前录取院校设5个院校传统志愿和院校服从志愿,艺术类第一批设3个传统志愿,每所院校设3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平行志愿录取情况,对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专业,进行征求志愿。对征求志愿投档录取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专业,视情进行降分征求志愿。文理各批次最多可降10分。艺术类专业根据录取生源的实际情况,决定文化降分幅度。海洋运输、地质勘探、农林渔等毕业后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的专业,同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未完成招生计划时,在各批提前录取的,可降20分投档;在各批平行志愿录取的,可在同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下20分以内降分征求志愿。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经征求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时,在规定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下降分范围内(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班本科为80分、专科为60分,民族班为40分),进行降分征求志愿。
报考公安须体测合格
另外想报考军队院校、国防生的考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方可填报:参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91年9月1日以后出生),未婚;符合军队院校招生政治考核、面试、体检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和相应批次的文化成绩要求。公安则要体能测试合格的考生才能填报。
6月23日左右第一次公布成绩
每年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我省当年的招生计划数和考生成绩,分类分批按一定比例划定并公布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填报志愿。“浙江教育考试”网(为唯一填报志愿的网站,网址为:www.zjzs.net)第一次公布(时间在6月23日左右)的是:文理科第一批、艺术和体育类本科、单考单招高职各类别的分数线,即时请考生在浙江教育考试网站查询自己的考分和名次号。
文理科第一批及第一批的提前录取院校、艺术类第一、二批、体育类第一批和高职单考单招的院校,网上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26~27日。已填报普通高校自主选拔、艺术特长生院校志愿但又放弃的考生,该批只能通过填报征求志愿参加录取。
第二次公布的是:文理科第二批、艺术、体育类专科的分数线(具体公布和网上填报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考生要及时了解公布信息,下同)。第三次公布的是文理科第三批的分数线。
各批次的征求志愿与降分征求志愿的填报时间到时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另外为方便考生,从去年开始,网上平行志愿填报后不再进行现场确认;高考成绩通知单由原来省统一打印发放,改为由考生直接在网上下载。
需要注意:文理科考生只能参加已报考类别的录取,艺术类填报平行志愿同一批次的院校、专业志愿必须为同一专业类别(例如音乐类的考生不能填报舞蹈类的院校和专业);单考单招高职只能填报相应报考类别志愿。不上线的考生无法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但可及时留意每一批次是否有降分填报志愿的信息公告,符合条件的考生不要错过机会。
(除署名外,本版文章由金华市招生办主任金玉石撰写,记者吴骞整理。)
填报志愿要“冷热”结合
偏远地区或易选“热门”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一个很大的误区便是盲目挤热门。往年我在接受咨询时,经常被家长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填什么专业最好?”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对考生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高考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考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有利。
其次,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段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段时期的“冷”,现在看来是“冷门专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过几年也许变成非常“热门”的专业。
再次,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考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潜能是有区别的,如法学、金融学、会计学、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热门专业,有的人适合学,有的人则不适合。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我认为适合考生自己才是最重要,兴趣应成为考生考虑专业的首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冷”与“热”。
另外,近几年,不管从考生报考的意愿,还是实际录取结果都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都一致走高,这些地方的重点批院校就不必说,一般本科的录取线很多都超过当地重点批的分数线,有的专科院校录取线往往超过本科的分数线。由此考生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沿海地区、发达城市的大学就是好。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很多考生的首选。有的考生为了能上上述地域的高校,宁愿填报这些地方的一般院校,也不愿意上其他地方在全国很有名气的院校。
为什么会出现考生的志愿高度集中于部分城市呢?分析起来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在全国的“前列性”,认为到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接受高校的良好教育,就读期间还能享有本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而且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可为今后的就业选择拔得头筹。这一点和近几年内地学生掀起的港校热一样,认为到香港读大学今后在香港工作或留学国外的机会比内地高校多。二是有的家长和考生的面子思想作祟,觉得在北京、上海等地读书,考生本人和家长脸上有光。我们平时接触的很多考生、家长,一谈到大学,首先他们要了解的就是这些地方的院校。
本人认为:考生能到经济相对发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求学深造当然好,但是,针对不同的考生群体,毕竟还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地域好的院校,要求考生的成绩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往年的录取事实已经一再凸显一个问题:这些地方的院校录取分数并不一般。为此,提醒考生和家长在选择这些地方的院校时,要掂量掂量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免造成落榜的苦果。
建议考分竞争力不强的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巧用地域因素。同样考分的情况下,沿海及一些大城市的院校可能录取无望,但报偏远地区的高校却往往能避开“撞车”,甚至还能被自己相对喜欢的“热门”专业录取。考生在西部某重点高校就读自己满意的专业,经过四年的深造和努力,也许能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东部某名校读研究生继续深造。考生上大学主要是学知识,并不是去感受大学所在城市的文化、社会发展的成果。
因此,在地域的选择上要放眼全国,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几个地方,要淡化地域因素,要知道各地都不乏“985”、“211”工程和部属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高校,要根据大学的实力来选择,哪怕有的大学地处很偏僻,如果大学本身实力不凡,相信你照样能在这些大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实现人生的梦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