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家制造电脑横机电控系统的企业,最近被20多家PE投资机构盯上了,他们争着要给这家企业投资。这些投资机构坚信,哪怕投更多的资金进去,只要企业上市,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优质企业遭“抢”
杭州这家电控企业去年产值7亿元,今年预计能达到9亿元,目前它正筹备上市,看上去前途光明。“像这种成熟的Pre-IPO(预期可上市)项目资源,本身就很少,现在是PE(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里最抢手的。现在一家宁波的传感器生产企业,也有十几家投资机构在竞争。”一位PE业内人士说。
除了“两高六新”(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的模式)项目,类似“好想你”“涪陵榨菜”这样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项目,也很受投资机构关注。
近期正在筹划上市的杭州华源豆制品有限公司也受到投资机构追捧。作为一家在杭州市场占有率达到60%的豆制品企业,华源近期在安吉投下3亿多元的新项目,又在扬州并购了一家企业。公司董事长蔡祖名说,在接触了多家机构后,华源目前已经基本确定了投资方。
资本市场“大跃进”
机构竞争到最后,就是不断推高项目估值,甚至不计风险。“现在,PE行业内对有上市希望项目的竞争,已经到白热化的程度,可以说是一场资本市场的‘大跃进’。”浙江赛伯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叶聚利说。
温彭(化名)是省外一家PE投资机构在浙江的投资经理,他说,对于一个项目的估值,公司内部的底线是不超过10倍,但现在一个好项目,起价就是10倍以上。
一家杭州的投资机构高管说,在2008年到2009年间,公司内部对项目的估值,一般控制在8倍以下,到去年下半年,12倍都压不住,“到今年,有一家制药企业,出价已经报到18倍。”
投资机构经理所说的8倍、18倍,是投资机构对项目估值的方法,现在普遍采用的是股市中常见的市盈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倍数越高,也就是说投资机构要买到某家企业同样数量股权所投入的资金越多,承担的风险越高。
因为各个投资机构竞相出价,有些投资机构就可能遭遇“煮熟的鸭子飞了”的事。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合伙人、行政总裁华晔宇说,他们曾和一家企业谈好各种风险条件,结果这时另一家机构半路杀出,提出“不要任何条件”,而且愿意加价,这家企业当然立刻转向。
目前,国内知名的机构几乎都来杭州设了办事处,大摩首只人民币基金落户杭州,浙江的项目资源是其入驻的重要因素,许多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在杭州也有项目。
根本原因是钱多了
“PE这么热,主要是冲着现在稳赚不赔的形势来的。”叶聚利说,前几年,因为退出渠道不畅,人民币私募基金做得很累,随着中小板、尤其是创业板的推出,退出机制完善了,人民币私募基金也随之活跃起来。
另一个刺激性的消息是,在“十二五”期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将进一步吸引优秀公司上市,平均每年上市的企业将超过300家。这意味着,投资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浙江的民间资本很雄厚,近两年来,地产、实业、矿产、外贸等行业越来越难做,大量套现退出的闲置资金,找不到合适投资渠道。而创业板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创富神话,吸引了这些资金流入投资领域。”叶聚利说。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近一年来,新成立的基金和募集的资金额,增长很快,许多非专业的机构和团队,也活跃在市场上。
叶聚利认为,现在市场上许多资金就来自于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一些民营企业自己也设立了投资公司,长期的投资习惯,使他们更偏好短期内获得回报,这种投资人的构成,决定了资金更多地投向短平快的Pre-IPO(预期可上市)项目。”
业内人士警告泡沫破裂风险
“不断加价博(预期可上市)项目,在退潮时就可能死得很惨。”一位PE投资经理说。
事实上,泡沫破裂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近期上市的创业板新股屡屡出现破发,“作为PE主要退出渠道的中国证券市场,在未来五到十年无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整体价值中枢的下移,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华晔宇说,这对那些出高价投资的机构来说,亏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了。
据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胡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