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下垟村农民卢妙田在铁皮石斛园区上班。谷粮摄
浙江在线06月07日讯
今年,温州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各地积极开展“三分三改”,“地改”是其中一项内容,指的是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即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来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而位于乐清山沟沟里的镇安乡,两年前开始了“三不变”流转,将土地集聚用于发展铁皮石斛等多个效益农业产业,使沉睡的土地产生最大效益,让农民、企业、村集体均从中获利,成为温州“地改”最早试验成功的范本之一。
镇安设有土地流转“红娘”
镇安乡位于乐清市东北部,全乡平原耕地总面积达3762亩,其中1000多亩已流转,占全乡总土地的三分之一,涉及787户,主要用于种植铁皮石斛,今年底还将流转400亩。
该乡土地流转中心负责人项文宝说:“发展高效农业——铁皮石斛,是2009年来到镇安乡挂职的镇安乡乡长黄成蓦提出来的,2010年正式启动,并成立了乡土地流转中心。”
项文宝介绍,该乡的土地流转是先有项目再进行流转,流转方式为:由农户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下设的土地流转中心,再由中心跟企业签合同,乡土地流转中心作为见证方。而在此之前,乡和村还会组织村民代表到企业考察,如果连片流转的土地中,有少数农户不愿意流转的,则由村里安排别处土地进行置换。流转的土地按每亩500公斤稻谷的市场价格签订协议,“失地”农民可优先到流转地企业打工。
在镇安乡,大多数流转后的土地都被用于种植“仙草”——铁皮石斛,流转年限大多为15年。据统计,目前,该乡已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资金,建成标准石斛产业园540亩,同时启动了石斛育苗、加工项目和石斛产业文化园项目的规划工作,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失地”农民成了上班族
80岁的下垟村农民卢妙田,种了一辈子的田,如今却成了上班族,一天上8小时班可拿到100元的工资。
老人告诉记者,他家有7亩地,已流转出去4亩,由乐清市东亚石斛有限公司种植石斛。从去年3月开始,他就在这家公司上班,负责挖排水沟、洒水、装卸等杂事,去年他共领到8000元工资。
记者问,自己种地和租给别人种,哪种合算?老人眼角笑成一条线,直称:“给人家种合算。我现在年纪大了,4个儿子在外经商,一个人种不了那么多田,而且现在还可以领工资,很好!”
老人称,以前地里只种水稻、地瓜、毛芋,一年最多也只有2000多元收入,还不算农药、化肥等成本;而现在,仅土地租金一项,4亩地就是2800元收入。
同是下垟村的村民卢妙达,今年69岁,也在租他地的乐清市东亚石斛有限公司工作,月工资2000元。而以前他每年种西瓜,一亩地一年也只有2000元收入,还得自己租车拉到大荆去卖。
下垟村党支部书记卢正平称,石斛生产需要大量人工,老人、妇女也能用得上,实现了村民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
“唤醒”土地亩产值超10万元
“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选择很重要。”镇安乡乡长黄成蓦称,他们乡是在做了很多市场调查之后,最终选择了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好的铁皮石斛产业,规划了近1300亩的铁皮石斛产业园区,并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目前,该乡引进了浙江太平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乐清市雁云铁皮石斛有限公司、乐清市东亚石斛有限公司、乐清市铁枫石斛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农业龙头企业入园投资,还成立了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
在镇安种植面积最大的乐清市东亚石斛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传高说:“原来我在老家龙西乡种植,可是当地连片的土地很少,去年得知镇安有成片的土地,就立刻签约合作。”
金传高介绍,铁皮石斛一般从幼苗到采摘,约2年时间。从目前的生长情况来看,一亩地每年至少有10万元的产值。
经济“空壳村”
有了“聚宝盆”
“我们村现在有钱了,这可是我当了5届村支书和3届村委会主任从没有过的事。”下垟村村支书卢正平说起2年来村里的变化,声音也洪亮了起来。
卢正平称,下垟村原来是经济“空壳村”,但是该村正处平原地带,全村有连片农用田共计500亩,具备大片土地流转的优势,村内目前已流转出160亩,今年正在办理流转的还有200亩。
通过土地盘活,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据介绍,投资企业方要给村集体一年一亩100元的补助;另外,乐清市政府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统一流转、流转手续规范、连片流转土地在50亩以上且期限达到5年的,也给予一次性每亩100元的奖励。
村集体有钱了,村民的日子也好过了。卢正平介绍:“全村去年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钱就是由村集体支付的,村内还建起了文化大院,修建了道路,搞了绿化等,还出资5万元跟临黄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如今村集体账户上还留有70多万元,这是我这辈子都想不到的事。”
据黄成蓦介绍,镇安从2010年到2011年5月,全乡共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亿元,相当于该乡以往30年的投资额,其中80%为农业产业投资,该乡已经建立特色种植基地11个,发展养殖项目12个,受益农民新增收入600万元,带动农户558户,安排农村劳动力近千人,该乡已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省级铁皮石斛主导产业示范区。
>>>记者手记
消除“堤坝”
“活水”进村
两年中,这是我第四次到镇安,镇安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第一次去镇安是因为当地村民的主要农产品——毛芋5角钱一斤都卖不出去,我前往采访帮助“吆喝”,当时看到的是村民们都苦着脸;而如今走进镇安,看到的是在一排排铁皮石斛大棚内忙碌的村民们脸上挂着的喜悦笑容。
我想这应该就是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思路决定出路”吧,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才有了农民发自内心的笑容。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今年2月份,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赴瓯海调研,在谈到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现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关键是城乡之间有一道堤坝,城里水蓄得很高,农村很低。通过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把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水闸打开,消除堤坝,让农民做原来想做却因为种种制度限制而不能做的事,让城乡之间的统筹之水顺势而流,最后达到一个水平位,这就达到了城乡一体化,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而镇安乡做的正是打开“堤坝”,让“活水”流进乡村,让原来的欠发达乡镇镇安也走上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