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0日讯 在今年5月初的“创业文化周”上,新一届的衢州市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们,成为我市第二批青年创业导师团成员。与此同时,在市有关部门的牵线下,他们与十位自主创业青年结成了帮扶对子。那么,结对后,作为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帮扶情况如何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以探寻企业互助帮扶的社会实践情况及意义。
“拉郎配”后成功率不高
在记者对两届共20对互助帮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有4家、两对企业帮扶结对成功且出成效,其成功率为20%。
记者随后对结对不成功的部分企业做了调查,发现他们都存在结对后就“失去”联系的共性。而这种共性有师傅与徒弟方都没有“兴趣”继续联系的,也有徒弟方缺乏主动性的。
一位农业龙头企业老总说:“我认为企业结对帮扶这种形式非常好,去年我也结对了一位搞农业的创业青年,我也很想帮他,且想通过我们对农业品牌运作的特长帮助他。但可能由于对方生意比较忙吧,一直没有联系过我们。”据她介绍,去年的雪灾中,对方的种植大棚遭受损失,她曾想去慰问一下,“但也没有找到人,听说他的生意要在国内到处跑,确实很难联络上。”
另一位搞IT的吴先生也说:“当年市里也曾帮我结对过一位搞电脑网络的创业青年,但对方一直没有找过我。”
那作为徒弟方,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今年刚结了对,作为徒弟方的创业青年刘吉(化名)告诉记者:“有部门帮助我们结对帮扶是好事,但我觉得还需要有后续平台的跟进,让我们企业与企业之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他认为,一方面,他目前自我感觉没有需要对方帮助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之间不是很熟悉,没有外界创造的再接触机会,就会疏于主动地去进一步联系。
那么,成功结对的两对企业,他们又为什么会成功呢?记者随后对此作了重点采访,以探寻他们成功结对背后的故事。
成功结对企业收获颇丰
6月1日,记者在龙游碰到了两位“大儿童”。他们是今年衢州市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何云峰和十佳自主创业青年张双其。在共同签署的结对卡中,何云峰是“师傅”,张双其是“徒弟”。然而,现实中,他们更像兄弟。
这天是他俩结对后,何云峰首次到张双其所在的龙游水产养殖基地串门。
何云峰是衢州蔬果配送公司董事长,张双其是杭州龙和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前者的公司承担着衢州市区的放心肉工程,负责衢州辖区内的三大监狱、巨化集团和一些大型企业单位食堂的蔬果和肉类配送,并有自己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每天要为客户单位配送经检测合格的各类蔬果2万多公斤。后者在龙游有400多亩以草鱼为主的养殖基地,并为西湖醋鱼的最主要供应商,同时,经营着庞大的全国性鲜活鱼物流业务,每年经营销售鲜活鱼1000万公斤。
在龙游县寺后养殖基地,何云峰与张双其站在池塘边商谈着合作业务,一样高的个头,同样黝黑的皮肤,谈到兴起时,张双其两次把手搭在何云峰的肩上,显得亲密无间。当记者问何云峰他们谈得如何时,何云峰笑着说:“很好,这次结对帮了我们的大忙,今后他养的鱼,在衢州市区我来配送。我们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与何云峰和张双其不同的是,另一对结对成功的企业,则完全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师傅是浙江科力印业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明,徒弟是龙游兴隆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义。在他俩的帮扶故事里,主人翁是李义,因为他是绝对受益者。
5月12日,在衢州创业文化周大会上,李义声情并茂地述说了他与师傅的故事《我的创业导师王忠明:感谢一路上有您!》。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2007年,我辞去省城一家大医院的安逸工作,融资200万元回乡创建了龙游兴隆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名贵观赏鱼锦鲤。”
“2009年初,正当我满心欢喜地盼着养出的第一批锦鲤卖个好价钱时,金融危机的阴霾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业界。”李义说,当时他战战兢兢地熬过一年,然而,自己已经感到很迷茫,就在这时,通过市里举办的创业文化周活动,他与“科力印业”的王忠明结对。“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的兴奋与激动……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并向王导师详细介绍了公司情况以及目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王忠明在对李义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后,积极帮李义分析对策,并鼓励他:“这是一个非常有将来性的产业,你应该把握先机做大做强。”
在王忠明的办公室里,记者碰到了前来讨教的李义。王忠明如见到久违的晚辈到访,在一番问长问短后,又极其耐心地与李义讲解企业运作的细节方法,如风险的防范、安全意识的树立、台账的做法、每日工作流程的管理与安排等等。很快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李义起身告辞时,王忠明边送他到门口边补充讲解企业注意事项。他俩在门口一站一聊,又是十几分钟。
事后,王忠明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从艰辛创业起步的,碰到过许多挫折与磨难,如果能把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告诉青年创业者,他们就能少走许多弯路。与李义结对,让我有这个机会帮助他,这也是我们企业回报社会的一个内容。”
李义则更为动容地说:“王导师当时鼓励我的话果然应验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以及公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锦鲤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现在,2010年产的一龄鱼已是供不应求。”
企业抱团发展力量大
何云峰与张双其的互帮互助、资源互补,体现了一种兄弟式的帮扶关系;王忠明与李义则更多的是一种师傅与徒弟的帮带关系。虽然,他们的表现形式与实践关系不尽相同,但均体现出了企业之间手牵手后折射出的一股新的力量。
对此有着深刻体会的还有衢州天帛竹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仙女士。2008年至2009年间参加浙江大学经典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学习的她,学习结束后,就由一名职业经理人变成自主创业青年。
谈及体会,黄小仙激动地说:“在班里认识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是他们的帮助,使我不仅在理念上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自身脱胎换骨的转变。”她说,首先她的创业资金是同学资助的,这之后,她又参加了衢州的江西商会,这期间又得到了商会成员的许多帮助。如巨桑集团通过分布全国的家具销售网,将其竹纤维产品推向全国,使其能够轻松地“借船出海”;而另一位建筑公司的商会成员则更是每位员工都使用“天帛”产品,并义务成为产品的推广员和宣传员。
黄小仙说:“我的公司,其实是时时刻刻受到众多热情企业的帮助成长起来的,是企业帮扶成长的典型案例。”
“过去我们印名片,都把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摆在最上方,现在企业老板都愿意把所在商会的职务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在谈及企业帮扶话题时,我们不得不说“温州商会”。当衢州的温州商会会长戴国建递过他的名片时,记者就注意到“衢州市温州商会会长”的头衔印在名片最上方,位高于他两家企业的“总裁”和“董事长”头衔。
戴国建说:“商会是温州商人团结互助传统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非常看重。衢州市温州商会成立4年来,已为商会成员企业担保贷款四五个亿。成立商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抱团发展,充分发挥企业互帮互助的团队力量。”
这种互帮互助的团队力量能大到什么程度?一名温州商会会员告诉记者:“可以这么说,这种力量大到能使我们温州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温州人是出了名的爱扎堆做生意,他们有自己朴素的道理:“一个人做事不赚钱,大家一起做事才赚钱,有钱大家一起赚。”这种扎堆,也是温州商会大有可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扎堆做生意,遇到棘手问题,温州人就想到了商会;扎堆做生意,需要当地政府服务,温州人就想到了商会……
业内人士分析:“群体意识的产生,才有了民营企业联合,借助商会,造行业声势,进而又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聚合效应:经济上的和心灵精神上的聚合。”他认为,衢州企业的结对帮扶活动是培养这种群体意识的良好开端,“这个尝试刚刚开始,其意义将会非常深远。衢州要后发崛起,需要各行各业发挥团队力量,抱团发展,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