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添在妈妈的守护下,扶着轮椅,尝试走路。张丽摄
浙江日报讯 他们肢体健全,却连站立都无法做到;他们不是先天聋哑,却连“妈妈”都叫不出口……他们,被人们称为脑瘫儿童,前不久,广东一位母亲溺死两个脑瘫儿的惨剧引发社会对脑瘫儿的关注。
据统计,我国每1000个孩子里就有2至3个是脑瘫患儿,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家庭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7年花费30万
杭州江干区采荷街道的添添(化名)是个脑瘫儿。7年来,家里花费不下30万元,去广州、上海等地四处寻医。如今,7岁的添添在妈妈蔡玲娟的精心照顾下,不仅可以对话,而且乐观活泼。虽然目前还不会走路,但蔡玲娟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蔡玲娟来自西湖区三墩镇,在家排行老大。从小漂亮、能干的她嫁到城里,丈夫做水果生意,自己在大厦做营业员,日子过得挺温馨。
2004年,蔡玲娟怀孕了。这让他们兴奋了很久,因为丈夫已43岁,她也30多岁,他们很想要一个孩子。
怀胎7个月,蔡玲娟的肚子开始闹腾,一个才1公斤多重的早产儿降临:浑身发黑,不会啼哭。经过7天7夜的抢救,婴儿才有第一声啼哭。
不料,孩子9个月大时突然发热,医生的诊断结果彻底改变了蔡玲娟一家的生活:这是个脑瘫儿。
蔡玲娟回忆说,当时孩子二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眼睛是斜的,而且从来不哭不闹,当时以为是乖,其实这就是脑瘫的症状。
丈夫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让妻子带着孩子回三墩丈母娘家,蔡玲娟愤怒异常,和丈夫大吵一场后,独自带着孩子回到老家。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风雪严寒,每天早上5时,蔡玲娟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带着孩子到位于采荷街道观音塘路的省民政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她帮助孩子进行脚部按摩,直立训练,话语交流等。
孩子两岁多了,依然不会说话。很多人劝她放弃。每天近300元的康复治疗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实在是无力承担。后来,她打听到广州有个专家治疗脑瘫技术高明,就只身带着孩子前往。不久,添添会爬了!但是,每月1万元的治疗费,最终让她放弃在广州的治疗。
“脑瘫儿是不纳入医保的,每年都需申请,最多只能报销3个月的医疗费。”蔡玲娟说。7年来,为了治疗,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完。“我不奢望孩子以后能像正常人一样赚钱养家,只是希望在我们老了以后,他生活能自理。”蔡玲娟说。
在社区的帮助下,省民政康复中心给他们的康复费用打了6折。
亟需保障体系
添添并不是个例。据了解,在中国,每年有几十万名脑瘫患儿。近年来,脑瘫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仅在省民众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脑瘫儿就有50多名。
3岁的乐乐(化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每天都要被绑在仪器上进行倒立训练,他也不清楚为什么一直以来照顾他的不是妈妈,而是一个陌生人。乐乐的父母都在温州做生意,如今,他们每年光给乐乐请保姆就要花费5万元。
“脑瘫儿的治疗费用是个无底洞,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得进行康复治疗,否则随时可能因肌肉萎缩而死亡。”省民政康复中心儿科主任医师陈星说,“其实脑瘫儿的问题并不仅仅在康复,还会有后续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浩浩(化名)10岁了,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如果今年还不会走路,不太会说话,这个学就真的上不了了。”浩浩的奶奶说着,苍老的脸上布满了忧虑。
“即使会走会说,学校接受这样的学生也会比较谨慎。”陈星说,她看到很多家长为了能让脑瘫孩子上学,专门等在传达室,一下课,就跑到教室,带孩子上厕所、喂水。“这样的孩子比较麻烦,学校都不愿意接受。”
孩子饱受折磨,而家人尤其是母亲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记者在省民政康复中心发现,带脑瘫儿前来做康复训练的都是女性,其中一位母亲因积劳成疾,患上胆囊炎。
浙江省民政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汪文林介绍,在英国,脑瘫儿的家庭每月能获得600欧元补助,还有康复治疗师免费上门做康复治疗,到青春期,也会有心理医生进行主动干预,帮助免费治疗。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残障家庭保障体系,一个家庭一旦出现这样的一个孩子,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陈星说,希望脑瘫儿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