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什么是塑化剂迁移? 用塑料袋装油条会发生迁移吗?
浙江省昨举办食品安全论坛 追问杭州“塑化剂事件”
专家表示:迁移的塑化剂含量远低于人为添加的量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在线06月15日讯 昨天,浙江省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邀请省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浙江科技馆举办浙江省首届食品安全论坛。

  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丁钢强在论坛上表示,浙江省从去年开始正式启动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在台湾塑化剂风波后,也加强了对塑化剂的风险评估,每天都在监测各种物品中的塑化剂含量。

  塑化剂迁移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对于塑料制品我们还能放心吗?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咨询了有关专家。

  塑化剂为什么会发生迁移?

  最近的问题香精事件,使许多市民都关心起塑化剂为什么会发生迁移。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聚氯乙烯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包永忠教授的解释是:这些塑料添加剂大多为小分子物质,在加工、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从塑料制品向周围环境扩散和迁移现象。

  塑料制品和增塑剂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在和外环境(如装在塑料袋里的包子、塑料瓶里的饮料等)接触的过程中,如果外环境的相容性更好,就会发生迁移。增塑剂就像拔河比赛上绳子中间的那个红绸,塑料制品和外环境就像拔河比赛的两端,谁的拉力大,增塑剂就跑到哪边去。

  研究表明,包含塑化剂的塑料制品,在碰到油脂或者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会发生迁移,这种迁移是比较缓慢的。

  “说得通俗点,大家用塑料制品,要避免和油脂类的物体接触,少加热。”包教授说。

  饮料瓶中的塑化剂迁移有多大?

  大家对于塑料制品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和食物直接接触的东西了,比如装饮料的塑料瓶。

  “装液体的塑料制品比装固体的更容易发生迁移,装化合物的比装纯水的要快一些。”包教授说。

  昨天,记者找到了对塑化剂迁移情况研究了15年的厉曙光教授,厉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刚刚发布了一个关于塑料包装中塑化剂迁移的情况。

  “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危险,我们研究了49种塑料瓶装的饮料,包含大家常见的茶饮料20种、果汁饮料21种、咖啡乳类饮料8种。”厉教授说,检测显示,其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检出率为98%,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检出率为100%,不过含量都低于国家允许的迁移标准。饮料中合计DBP的含量为0.037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0.3mg/l),合计DEHP含量为0.078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1.5mg/l)。

  “饮料中塑化剂的迁移还有一个时间量,我们研究发现饮料瓶中塑化剂的迁移期是8天左右,达到这个时间后,外环境就饱和了,不会发生迁移了。”厉教授说。

  用塑料袋装油条会发生迁移反应吗?

  每个上班族都有匆忙买好早点用塑料袋装着就走的经历。面对塑化剂迁移问题,许多上班族都关心,用塑料袋装热食物,会发生迁移反应吗?

  “会发生迁移反应。我们做过30多种食物,比如油条、锅贴、麻球、麻辣烫、关东煮、鸡蛋饼等等,发现都有一定量的迁移。”厉教授说,不过这种迁移出来的物质不是DEHP,都是DOP和DEP,迁移量要比塑料瓶装的饮料多一些,因为这些食物都是高温环境。

  在众多常见的热食物中,厉教授表示迁移量最大的是油条、锅贴这种加热温度比较高的食物,温度越高迁移得越多。

  “大家对于这种迁移也不用非常恐惧,迁移和人为添加是完全两个概念。迁移的量是非常少的,比国家允许的标准都要少许多倍。”厉教授说。

  除了这些食物,厉教授还做了食用油的迁移研究,发现食用油迁移的量比热食物和饮料都多一些。不过这种多是相对的,和饮料比起来,每人每天摄入的油量要少很多,饮料一瓶就是几百毫升,食用油只有几克,所以摄入这些迁移的量,也是非常少的。

  塑化剂能代谢掉吗?

  虽然塑化剂迁移的量很少,但是厉教授还是强调,不要反复持久地吃这一类食物,毕竟还是会积累的。

  “塑化剂有一个半衰期,我们研究发现DHP的半衰期是24至48小时,其余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半衰期相对长一点,总的原则就是适量。”厉教授说。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丁钢强说:“其实塑化剂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许多女士使用的化妆品中,也有塑化剂。不过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而且人体对于塑化剂有代谢功能,只要不是长期大量的摄入,都不用担心。”

  食品安全零风险做不做得到?

  近年来,大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也经常会听到许多问题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食品呢?餐桌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胡小松教授,就在昨天的论坛上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大家对于食品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追求吃得饱,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追求吃得好,再到上世纪末开始追求吃得健康。”胡教授说,这个发展历程非常正常,不过在追求目标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分追求的现象。

  “比如吃个苹果,有的人会研究早上、中午、晚上和睡前,到底什么时段吃好,这种追求就完全没必要了。”胡教授说。

  和普通人追求完美的心愿相比,社会上经常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许多人对食品安全有一种惶恐的感觉,只要出现了一种某某食品不安全的说法,就会先入为主,马上停吃该食品。

  “一种物质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害?我们称之为毒理学,是有严格的监测标准的,对于剂量、接触的时间、体重都是有要求的,并不是说发现有某种物质,就是有害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徐海滨说。

  “比如膨大剂,这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在国外都非常普遍,但是因为江苏的爆炸事件,许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说到底,还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知识不普及造成的。”浙江大学食品与营养系教授叶兴乾说。

  “食品安全零风险,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是要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胡教授说,现在国内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依靠产品抽检或者媒体曝光,依靠某些有限的指标来保证无限的食品安全,这是不科学的,应当把食品安全的监管关口前移,有关部门应当预先对可能发生的食品风险进行评估。

转发到: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浙江在线微博网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食品安全宣传周: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
·浙江省20多个部门齐抓“食品安全” 欢迎市民举报
·“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专家教你塑料品的安全使用
·质检总局发布饮料抽查结果 浙江两款饮料不合格
·杭州"涉塑"香精去向不明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