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如何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如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如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中,有所作为?
南浔区1000多个党支部的近2万名党员的回答是:以实际行动投身发展,以党建创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以积极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塑造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全力助推“临沪临港产业区、古镇文化休闲区、魅力水乡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建设。
一曲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服务之歌在全区唱响:
——“十五分钟服务圈”:以行政村(社区)任意两点间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划分“服务圈”,党员干部组建服务团队,每户村民只要拨打电话,服务半径内的党员就会在15分钟内赶到现场,帮助村民解决难题;
——“产业专家服务团”:从全区“六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出发,立足于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聘请国内高端人才组建产业专家服务团,变原来分散单一的专家服务企业为专家组团服务产业。
——“干部攻坚服务队”:围绕全区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将全区干部资源向重点工作领域聚集、倾斜,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攻坚服务队,深入工作第一线,在急难险重中培育干部的同时,强势推进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
“十五分钟服务圈”——守在群众身边,促基层和谐
“电话一响,党员就来”,这已成为南浔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深受百姓认可。
近年来,为“保持”党员先进性意识,南浔区一直努力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机制,探索建立了“党员十五分钟服务圈”,使党员全面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按照农户、人口分布实际,南浔区在每个行政村合理划分了4~5个“服务圈”,构建“十五分钟”服务体系。每个“服务圈”建立由村干部、党员中心户、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横向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1名村干部为队长,2至3名党员中心户为成员,联系带动10名左右的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服务,通过现场办公,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做到基层群众一有求助、服务志愿者必有反应。同时,各服务团队均制作了“党员十五分钟服务圈联系卡”,发给圈内村民,群众遇到困难,只要拨打联系电话,党员就会在十五分钟内赶到现场。
去年以来,南浔区在原有横向服务团队的基础上,以联村干部、司法所、计生办、农业服务中心、卫生院等职能单位负责人为组成成员,以镇为单位组建的纵向专业服务团队,为村级服务团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南浔区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全面开展了“党员365服务机制”,即按照受理群众问题→支部组织协调→党员能人服务→群众监督落实四项环节开展服务活动,真正建立起以村党员能人为主体的“专业服务中心”,下设“民事调解小组”、“创业致富小组”、“治安巡逻小组”、“扶贫帮困小组”、“社会服务小组”等若干个服务小组,由能人党员担任各服务小组长,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同时,南浔区还努力打造群众服务团队,创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队长、老军人组成“六老”,义务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民主管理监督员、环境卫生工作巡查员、不稳定因素排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关心下一代辅导员等“六大员”角色的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在社会管理和服务大众方面的作用。
目前,南浔区已建立“党员十五分钟服务圈”1105个,组建镇级服务团队254个,村(社区)级服务团队1200多个,加入“服务圈”的党员干部达到1.7万多名,镇、村(社区)党员参与率达98.2%。
建立“党员十五分钟服务圈”以来,全区已接到村民各类求助电话2万多次,现场解决实际困难或调解矛盾4315起,为基层群众代理服务事项7200余件,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124个。
“产业专家服务团”——护在企业周围,助产业腾飞
近年来,南浔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非公企业成了全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主要增长点。
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推动企业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即推动成立产业专家服务团,让专家团守在企业周围,助产业腾飞。”南浔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完善公共人才服务平台,南浔区围绕新型纺织、木业、特种电磁线三大支柱产业和电梯、电机、不锈钢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通过“区委聘请、政府扶持,企业签约、项目合作,协作研发、技术共享”,聘请了包括2位工程院士在内的23位高端专家,组建6个产业专家服务团,不仅从服务企业延伸到支撑产业,而且实现了单兵作战变为团队协作的转向,形成了综合助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日前,浙江久盛地板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为首的产业专家服务团,继合作研发的“记忆功能木质地板”荣获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后,再获殊荣,被授予“林业产业创新奖”。该相关技术处于国内实木地板领先水平,是南浔成立产业专业服务团以来又一大硕果。
针对产业提升共性需求,南浔区建立了一个产业由一名区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推、一个服务团支撑的“三个一”推进机制,通过在企业内建立专家服务基地的方式,推动产业专家与企业关系实现从简单的技术指导向具体的项目合作转变。
如今,巨人通力、久盛地板分别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洪波线缆与上海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对接,引进博士后进站开展课题研发。巨人通力与专家服务团联合攻关的“高速高舒适性曳引电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在设计开发和制造上都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的先进水平,被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获得2010年度省、市二级科学技术奖推荐参评项目公示。
企业的发展,人才永远是第一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南浔区积极打造跨行业、跨学科、跨院校的服务团模式,由专家承办变为团队合办,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合作,释放产业专家服务团积极效应。同时,充分利用区内技能人才资源,将历年来开展劳动竞赛、十大技能比武评选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62名技术尖子、退休工程师等技能人才组织起来,成立南浔区能工巧匠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技术进企业”活动。目前已成功地为128家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40件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机修工、钳工等专项技术、职工岗位培训13期,培训职工1107人次,服务队直接为企业节省维修费、添置设备费、培训费等资金200余万元,为企业增产降耗创造效益42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4月,南浔区六大产业合计利润5.05亿元,同比增长9.9%,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比重达到67.2%,产业专家服务团的“智库效应”已初步凸显。
“干部攻坚服务队”——干在发展前线,树闪光形象
2010年,湖州市委常委会明确将南浔定位为“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并对南浔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建设经济强区、再造文化名镇、打造魅力水乡、构建和谐家园”。南浔区将此总要求具体细化为“打造临沪临港产业区、古镇文化休闲区、魅力水乡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
为加快打造“四区”建设,南浔区启动了“奋力拼搏一千天、迎接建区十周年”主题活动,全面实施十大提升工程,全力建设百个重点项目,全速冲刺千亿规上产值,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关键时刻,一支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党员干部攻坚队伍,出现在南浔区的重大平台建设现场、重点项目推进过程、招商引资工作一线。
“征地拆迁,天下第一难”。在临沪工业区洋南村征地拆迁现场,1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组成平台建设攻坚服务队,进驻南浔开发区,由开发区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管理,采取驻村蹲点、集中办公、现场推进的方式,全力推进临沪工业区平台建设。他们坚持“5+2”、“白加黑”、“晴加雨”的干事创业精神,通过依法拆迁、亲情拆迁、和谐拆迁,短短三个月,就签订拆迁协议275户,占总任务的61%。
针对平台建设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分别选调10名左右的党员骨干、年轻干部,组建“平台建设攻坚组”,深入一线,重点破解制约平台建设中的问题。
而每周六,在南浔区发改委会议室,项目建设攻坚服务队都要召开一个协调会,6名乡镇、开发区的项目推进代理人分别汇报“带上来”的问题及面上收集到的情况,大家集体会商形成决策后,再由项目代理人将会商意见“带着下去”。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区项目建设,特别是做好重点项目的服务工作,加快推进速度,南浔区选调了18名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干部,成立项目建设服务队,全面负责所驻乡镇、开发区涉及的区重点建设项目的信息收集、进度督查、业务指导、审批服务等事项,每周末召集8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推进组成员集体会商、集体决策,根据会商形成的职责分工、进度时限,抓好跟踪督办。
2010年底,20名来自南浔区首期招商引资实务班的学员,在上海外贸学院经过7天的培训后,赶赴招商引资一线,在北京、上海两个招商点,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态势,关注、捕捉与南浔区相关的大好高项目的动态信息。与此同时,部分学员则进驻到6个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开发区)从事专职招商工作,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
撒下辛勤汗水,收下累累硕果。如今,走进南浔,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繁华和活力:笔直的大街车水马龙,高耸的大楼清新靓丽,栉比的商场人气旺盛,整洁的小区和谐平安,工厂新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如今,一个新型的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正在迅速崛起。
链接:南浔创新服务型党建组织结硕果
近年来,南浔区积极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塑造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结出累累硕果。
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南浔区全面开展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型党员队伍,有效完善了党在基层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机制。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真正做到了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使党组织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端,提升了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
基层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通过服务型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到位推动管理加强,使基层工作逐步形成了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开展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促使党员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不断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到基层,实现了基层组织单体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的转变,也不断强化了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