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丽水,是浙西南的红土地。在这片革命先烈留下革命足迹的热土上,如今,正大力实施“三市并举”战略,开创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组织保障。近年来,丽水市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要求,大力弘扬创先争优精神,针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紧扣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结合丽水实际启动“生态文明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深入推进农村“135”工程,着力破解后进村整顿转化难题;实施乡镇干部“住村联心”制度,深化新时期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加快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解决乡镇干部服务本领恐慌难题;建设基层生态班子,选好配强乡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推行“双向外延、四多考察”及“五分析”考核评价制度,解决考察失真失实难题;探索“先比能力再考试”,解决“干得好不如考得好”难题;积极探索建立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用人机制,让有能力的基层干部有机会脱颖而出;
——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破解欠发达地区引才、留才瓶颈;培育外出创业品牌,鼓励更多丽水人闯天下;加大各类人才培养,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
一个个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方面涌现出的特色和亮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丽水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也让红土地上的党旗更加鲜艳光彩。
服务大局,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理念: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重点,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创先争优
——生态文明先锋服务基层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丽水市去年开始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好服务群众各项工作,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活动开展初期,全市党员干部扎实开展“解难题办实事、维稳定促活力”集中服务月活动,努力为活动开好局。去年11月份,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以围绕谋划“十二五”组织一次学习讨论和围绕完成年度任务开展一次“回头看”为主要内容的“1+1”主题活动,为“十二五”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查漏补缺,确保年度工作目标完成。
在农村党员中,丽水市全面推行了以“带头创佳绩,联项目、联增收、联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一创三联”制度,全市45000多名农村党员联系年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39000余户,联系创业承诺和办事承诺项目1.5万个,联系群众1.1万户。
在机关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全员参加、集体注册”,市直机关党工委每月定期开展“党员服务一条街”志愿服务活动,各县(市、区)、市直9个系统也结合实际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努力构建“15分钟服务圈”。
据统计,全市机关党员志愿者总数达到11.9万余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5165支,开展志愿服务1.9万余次。全市共开展“送温暖”惠民大行动243次,为党员群众办实事好事8989件,惠及党员群众7万多人。
农村“135”工程
——农村基层组织更强大
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丽水市提出实施农村“135”工程,连续三年重点培育100个中心村、转化300个后进村、创建500个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丽水市将农村“135”工程作为在农村基层开展“生态文明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的总载体,以农村“135”工程的成果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成效,其中,后进村转化成效最为明显。
在工作中,丽水市明确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全力破解农村“三难”的三大任务,大力开展“驻乡进村,组团服务”活动,整合机关部门力量,合力推进“135”工程。先后选派了10个市级服务组和183个县级服务组到乡镇(街道)帮助整顿1~2个后进村,帮助培育若干个中心村和生态文明村。据统计,服务组共帮助落实项目527个,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
“135工程”实施以来,成效明显,在村级组织换届前解决后进村排摸出的主要问题1046个,有效保障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2010年底前333个后进村整顿转化已全面完成。
住村联心
——转变作风,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
根据新形式下农村工作特点和转变干部作风需要,结合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丽水市深入实施“住村联心”制度,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住村联心以乡镇干部全员住村为基础,实行一线工作法。明确干部岗位在村,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住村干部,每周住村三天两夜,主要任务是服务农民,联系民心。同时,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提升干部服务水平,把培养懂业务、会政策、有技术、能指导的技能型乡镇干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按需所学,每学必考,学以致用。
丽水市建立住村干部工作、干部学用技能考核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制度实施以来,广大乡镇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工作方式逐步转变,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组织和引导乡镇干部手绘“民情地图”,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去年以来,4000多名住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5.58万件;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市农村信访量已连续两年下降了24%;转变了干部作风,展现了新时期乡镇干部的新形象,涌现出了张献斌、周生佑等一批先进典型。
“生态班子”
——助推新农村建设
建设“用心谋事、民主理事、干净干事、和谐共事”的基层“生态班子”,是丽水市2009年以来的一大创新。在推进过程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主题来开展,秉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来推进,结合实际来分类指导,加大基础投入来保障,用民主的形式来调动,确保真落实、有成效。
加强生态班子建设,丽水市以“八项措施”为抓手,实现“八个推动”。即以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为抓手,推动干部的素质提升;以落实“承诺制、评判制、销号制、问责制”为抓手,推动为民办实事;以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为抓手,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以实行“五步工作法”为抓手,推动村级管理机制创新;以强化考核激励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党员干部人才库”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班子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一把手双向述职”为抓手,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整合农村资源为抓手,合力推进生态班子建设。
加强生态班子建设以来,丽水市选好配强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带头人队伍,基层干部的队伍得到不断强化,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科学选人,选出干净干事好干部
理念:坚持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核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全力打造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立体考察
——还原真实干部
为解决考察干部失真失实,丽水市近年来抓住干部推荐、考核、评价等重点环节,建立“双向外延、四多考察”及“五分析”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双向外延,即以考察对象为“原点”,向考察对象的上下级和有一定工作关联度的同级部门和单位左右多维方向拓展延伸考察范围多渠道听取意见,掌握了解各方面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意见。
四多考察,即多渠道听取意见、多形式民主推荐、多角度民意测验、多层面综合分析,通过组织民意调查、开展“两圈”情况调查和专项调查等,为全面分析干部提供素材,有效扩大考察空间,全方位了解干部情况。
五分析,即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通过对比排位分析、分类平衡分析、个别案例分析、异常数据分析、正反典型分析等,分析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通过这种立体考察办法,丽水市委组织部坚持德才兼备,端正了用人导向;扩大民主,实现了公正选人用人;全面客观,提供了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为组织选拔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
先比能力再考试
——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
为了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2010年6月以来,丽水市委组织部针对以往竞争性选拔中客观存在的高分低能等问题,突出能力导向,改进遴选方式,探索“先比能力再考试”的竞争性选拔工作新模式,选拔产生了8名市直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干部的岗位适应性和匹配度。
这种做法,在环节设置上,探索性地把“综合能力测试”环节移至适岗比选和差额推选后,在对报名人员充分选择比较后,再进行笔试和面试,较好避免了第一关就“唯分取人”的缺陷;在两轮比选中,突出人岗相适,先重点对业绩、能力和群众公认度等进行比选,再对推荐人选的岗位适应性和匹配度进行比选;在综合测试中考查实际能力,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真正考出干部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差额选拔中,实现好中选优,真正把素质好、能力强、岗位匹配度高的干部选拔上来。
这种选拔方式,体现了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避免了一部分人急功近利、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况以及“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现象,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
一线选拔
——让基层干部脱颖而出
积极探索建立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用人机制,丽水市让有能力的基层干部有机会脱颖而出。
为此,丽水市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把具有基层领导和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纳入选拔视野;出台干部专项考核办法引领干部到基层和工作一线建功立业;注重从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选拔的干部实行严格考核,要求考察组不仅到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考察,还要深入到其分管的乡镇等进行现场查看和群众访谈,真正深入一线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从而使从具有基层领导和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成为常态化。
同时,市里不断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到上级机关工作:坚持从县乡机关为主选调市级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完善从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人员中选拔县、乡机关干部制度,畅通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优化了队伍结构。此外,丽水市积极选派干部到基层和一线接受锻炼,切实做好基层各类优秀人才的储备,夯实了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不仅如此,丽水市从去年开始还建立了“三重考核”,即让组工干部采用“实时考察”方式,跟随参与“百日攻坚”干部深入工作一线,全面了解干部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重要事件上的日常表现,更全面、真实、立体地掌握干部信息,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依据。“三重考核”避免了以往干部考察节点多集中在换届和提拔前,在考实考准干部方面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的问题。
因地制宜,山区留住金凤凰
理念: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借力与借智相结合、留人与留心相结合、培训与培养相结合、调整与调动相结合、造势与造就相结合。
柔性引才借外智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近年来,丽水市探索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借用外智外脑,人才智力不断集聚。至2010年,全市“柔性引进”的人才已达2000余人。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实施了党委、政府邀请、用人单位聘用、项目合作引进、专家智力支持、开设论坛讲座和搭建创新平台等六种“柔性引才”模式。
针对开发丽水籍在外人才资源,通过聘请顾问、科学决策咨询委员、特约政协委员等,定期邀请各类人才回家乡参加会议、活动,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近几年来,重点开展在外丽水籍高级人才“家乡行”系列活动,已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丽水籍高级人才联谊会,建立人才资源库,并组织开展了8个主题的“家乡行”活动。
近三年先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进多位专家,帮助丽人木业集团、利益五金等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市校合作深入开展,先后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科学院、浙江省茶科所等50多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2010年组织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62名开展服务工作,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8项、引进新品种277个、新技术212项。
创新实施农业产业首席专家(顾问)制度,首批聘请了15位两院院士或资深专家以及优秀中青年教授分别担任相关产业首席顾问、首席专家和岗位专家,建立市领导联系首席专家(顾问)、岗位专家柔性挂职和本土专家团队配套制度,着力构建“一个产业聘请一名首席专家(顾问),背靠一所高校(院所)资源,引入一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一支本土人才队伍,提升发展一个产业”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引入和培育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培育创业品牌
——鼓励丽水人闯天下
云和师傅、景宁店长、缙云锅炉师傅、水电开发……这些区域特色明显的外出创业品牌,形成规模不小的“丽水人经济”现象,已成为推动丽水市经济发展的有力外援。
丽水市在外创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丽水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这其中,在全国各地从事超市经营的人员达10余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外出食用菌种植营销、水电开发、中小宾馆经营、养鸭及加工、松香营销、汽摩配生产经营等多支外出创业队伍,以及遍布全球的华侨人才队伍等。
为此,丽水市高度重视在外创业人才资源开发,近年来,市委组织部专程赴上海、北京等地考察调研,探索为在外创业人才提供更好服务和带动更多丽水人走出去创业的方法途径。同时广泛宣传超市经营、农业异地开发等成功创业模式,在全市范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丽水人走出去创业。
近三年,丽水市启动实施超市经营创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免费培训工程,通过多层面、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形成丽水市外出创业的特色模式,鼓励更多丽水人外出创业,鼓励外出创业成功者之间加强联合,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之路,全力在全国范围打造“丽水超市创业”、“云和师傅”等知名品牌,成为更多丽水人外出创业“闯天下”的有效助推器。
通过丽水人才外出创业品牌建设,创新了欠发达地区人才外出创业模式,探索了农民增收新路子,实现了从原来单一服务“丽水经济”到服务“丽水经济”与“丽水人经济”相结合的转变。
加强培养育专才
——各类人才都是宝
丽水市一方面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以地方特色人才为重点,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丽水市实施了市“138”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了7批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3届市科技新秀,并建立了高级人才读书班、市领导联系拔尖人才、拔尖人才帮带科技新秀、高级人才健康体检和疗休养等制度,进一步优化了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工作。
通过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新世纪138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人才培养开发专项工程,努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全市具有高中级职称44221人,累计共有14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70人入选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录。近三年来,围绕企业发展,全市共开展各类企业家培训班、论坛、讲座130余期,培训人数近18000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3000余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