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8日讯
每天清晨,当我们睁开惺忪的双眼时,这里已是车水马龙、一派喧嚣。
每天日暮,当我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归家的慰藉时,这里依旧人来人往、忙碌不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舟山港在无数工作者的辛劳付出中,已迅速成长为世界性的通商口岸和贸易大港。
舟山群岛新区获批设立,在舟山港海通轮驳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年56岁的黄永平看来,是重大利好。近20年来,正是他一手带领这家舟山唯一的轮驳公司成长壮大,并见证了舟山港的崛起。
港口吞吐量巨幅上升,他们的5年计划必须年年更改
探访舟山港唯一的护航使者
第一波“发展”讯号9年前就已出现
靠着上下齐心,1999年,轮驳公司终于摘掉了连年亏损的帽子,并在第二年实现盈利9万多元。当时对整个舟山港航系统来说,这简直是个难以置信的奇迹。“记得2000年的年终总结会上,港务局领导把我请上台,当场宣布轮驳盈利时,台下一片哗然。很多人都难以置信,这家把亏损当家常便饭的公司,竟然也有盈利的一天。”
伴随着逐年盈利和发展,黄永平和员工们的创业信心前所未有地高涨,而舟山港的发展机遇也在此时悄然而至。黄永平谈到,在2002年初,他已敏锐地嗅到第一波“发展”的气味。那时,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已呈现上升趋势。“当时,在公司或买或租的5艘拖轮中,3艘可以在本地揽活,其他则靠出租赚钱。虽然这种改变并不算明显,但我知道机遇即将来临。”
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黄永平深知,只有事先充足准备,才能抓住机遇、实现壮大。为此,他决定先置船,以提高公司自身承接业务的能力。
2004年初,舟山港货物吞吐量急剧上升,过去的轮驳承接量很难再满足庞大的装载需求。随着轮驳公司的第6艘拖轮、4000马力的“舟港拖”6号的建造,7号、8号也相继诞生,5000马力的“舟港拖”9号、10号则开始订制……
“为什么这么急着造船?我有我的考虑。”黄永平说,“拖轮是一个港口发展的配套设施。舟山港的周围,有宁波和上海两大港口,假如我们不能率先壮大,就会面临双重夹击,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最穷”的日子里逼出了多项过硬技术
身为总经理,当时的黄永平常常“兼职”业务员的活儿,带着拖轮南下温州、广东等地的港口拉业务。“公司的每一分钱都得省着花,有一次我去广东联系业务,对方一看总经理出马,就主动热情地帮我订好了宾馆高级套房。到那儿我一看房价,立马对服务员说:‘能不能帮我换个没空调的普通客房?’”
黄永平曾有句名言:“节约就是不计成本的利润。”为了节省一切不必花的“冤枉钱”,他想出了各种办法。
针对舟山港点多、线长等特点,为了降低拖轮往返油耗,黄永平提出了拖轮作业“蹲点、待命”制度,通过大客车将船员从港口接送到基地等灵活调度,可省下单程七八千元的油费,将之用到船只保养上,到了每年“大修”时,可省下一大笔维修费用。
同时,他还要求船长掌握潮汐,在拖轮作业时间到位的前提下,尽量驾驶“顺水船”,使公司每年节约燃料成本100余万元。在不影响船舶调度和港口作业的情况下,黄永平和员工们动脑、动手,对老化磨损的船舶进口密封圈、床垫等进口零部件用国产品代替,并亲自带领员工上船维修、保养。
平时算盘打得精,可每当遇到海上抢险任务,黄永平则不计任何成本,只求及时赶到位。近年来,轮驳公司已完成了大小数百次海上抢险任务,对此,他不考虑经济得失。
“社会效益也是一家企业的效益,企业把牌子做硬、底子筑实了,不愁未来做不大。”黄永平说。
建群岛新区将是跨越式发展良机
2005年,舟山港货物吞吐量9052万吨,2006年1.14亿吨、2007年1.28亿吨。港口吞吐量的巨幅上升,使黄永平的5年计划必须年年更改。从2006年的9艘,到2010年的19艘,再到2015年规划里的35艘,轮驳公司的拖轮数量也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只有眼光远大,发展才大。看不到长远利益、老是计较那些于眼前的微小得失,往往就会错失企业的发展良机。”黄永平说。
伴随舟山港近年来跨越式的发展势头,海通轮驳的前行之路几乎一片明媚。据介绍,公司目前拥有2800-5000马力的全回转拖轮19艘,专职海上消防船1艘;500吨级浮码头4座,拖轮基地5处。目前正在陆续建造4000马力至6800马力全回转拖轮8艘。
谈到最新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黄永平表示,面对政策利好,舟山港及轮驳公司有望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一个新“奇迹”。2015年,轮驳公司有望实现拖轮30艘以上,并针对拖轮作业“点多、面广、岸线长”的特点,力争让轮驳拖轮作业覆盖舟山整个港域,为舟山港成为国际化的货运中转基地尽责尽力。
鲜有人能想象这里曾只有两艘二手拖轮
其实很少有人能够想象,20年前,公司的全部资产,仅有两艘从日本购入的二手旧拖轮、5万元流动资金和四五十名员工。而黄永平原本在港航工程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待遇优厚。面对一片空白的起步公司和艰难的创业条件,他咬紧牙关,始终坚守港口建设的梦想,和员工们奋战在一线,最终顽强地支撑了下来,等到并抓住了港口经济发展的时机。
轮驳是靠港口“吃饭”的,而在1993年,舟山港还未全面起步,这碗饭不仅粗糙难啃,还常常吃不饱。开头几年,公司生存都成了困难,黄永平的日子堪称“艰苦”。
在头几年的起步阶段,公司面临连年亏损、大笔举债的境地,不但员工月薪奖金无法保障,就连身为总经理的黄永平,也只能在船员和装卸工人们的浴室更衣间内办公、指挥。
黄永平开玩笑表示,当时在舟山港口的港务系统内,自己几乎可说是“老总”级别中最不“像样”的一个:别的老总轿车出入,他始终一辆自行车上下班;别的公司已开始积极创收,他还常常需要为员工的奖金、住房等发愁。
当时的舟山港,每年只有几百万吨的吞吐量,到港的船只普遍小,公司利润空间也就小了;平时,轮驳公司3200马力的拖轮根本派不上用场。
为入港船只护航、拖运,他们是唯一一家
走进黄永平的办公室,明亮的落地窗正对着定海港口。
向下俯瞰,来往穿梭的货运船平稳有序地犁开海面,川流不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汽笛声,他就在此办公、决策、会客。对出生在舟山的黄永平来说,驻守了30多年的港口,既是他挥洒汗泪的事业天地,也是最令他牵挂和安心的家园。
作为港口发展和配套服务必不可少的一环,1993年,轮驳公司在舟山港务局的组建下成立,是整个舟山港唯一一家可为入港船只进行护航、助离泊、拖运以及排险救灾等应急措施的服务公司。
去年,公司营运收入1.45亿元,固定资产超过3亿元,更是创下了轮驳经济收入的历史新高。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安康杯”先进集体、抗台抢险先进集体……除了连年新高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增的团队凝聚力,各种奖项荣誉也扑面而来。黄永平也获得了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舟山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谈及企业的发展成就,黄永平眼中除了欣喜和自信,更多的是数十年来未曾改变的坚毅、朴实。在接管轮驳业务之前,他自21岁起已在港口一线工作,对这片大海有着难以言喻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