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衢州探索经济、生态与民生互促共赢的绿色发展模式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美丽的衢州
国家级氟硅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一角

  浙江日报讯 “十一五”时期,是衢州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2.7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45元,是2005年的2.24倍,年均增长13.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5.4亿和4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4和2.4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得分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全省第一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市向工业主导型结构的转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市用于民生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内支出累计达277.4亿元,年均增长22.9%,连续六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3006元、4850元增加到2010年的21811元、827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0.9%和11.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9平方米和55.8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11辆。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省级教育强县实现全覆盖。民生满意度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生综合指数进入全省中等水平地区行列。

  ——生态建设全省领先。在经济总量翻番尤其是工业总量连续8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同步改善,并持续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3%,出境水水质连续6年100%达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4年的339天提高到359天,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唯一饮用一级地表水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按照省委、省政府“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衢州市坚持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的绿色发展模式。

  经济与生态互促双赢

  衢州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步晚,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相对滞后,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不强,需要有一个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对产业尤其是对工业的选择有着比其他地区更多更严的约束。为此,衢州市始终把保持“绿水青山”、保护浙江“生态屏障”、保证“一江清水出衢州”作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赋予的特殊政治责任,自觉地将生态保护作为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也不以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互促双赢的路子。

  经济发展剑指高端。2008年,衢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确立了“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指导方针,并且制定出台了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的8个方面13项政策举措。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振兴规划,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平台、产业龙头带动、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约发展和产业服务环境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力推动高端化发展。目前,以高端化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氟硅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空气动力机械、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推动衢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衢州已成为国家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浙江首个光伏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以“开山”牌、“红五环”牌、“衢机”牌为代表的衢州矿山风动机械行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三大主导产品,浙江开山集团成功开发的空气动力中国“芯”——精密螺杆副,结束了我国螺杆主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取得明显成效,钢铁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造纸产业完成从低档纸向高档特种纸的转型,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利润年递增20%以上。衢州已被列为省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严守生态红线。一手抓增量把关,在全省率先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不管投入再大,效益再好,坚决予以拒绝。“十一五”期间,共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达1345个,总投资额超过93亿元。另一手抓存量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铁腕治污,全面推进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污染整治。近年来,全市累计平毁1.24万个竹腌料塘,拆除124条水泥机立窑,关停2000多家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

  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扎实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生态系列创建的示范作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和舆论氛围。衢州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1.5%。市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47公顷。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5个。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0绿色中国行活动中衢州荣膺“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

  衢江又见梭鱼跃。环境整治效果显著:衢州不仅工业产值连年保持30%以上增长,综合效益等指标在全省领跑,而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衢州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多年保持出境水水质100%达标的区域,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唯一饮用一级地表水的城市;全市和6个县(市、区)均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不遗余力惠民生

  幸福衢州,民生为先。

  坚持穷财政、富民生,有钱优先投入民生,不遗余力惠民生。衢州市委、市政府这样承诺。

  绿色发展为了什么?为了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更为了民更富。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穷财政也能促进富民生。”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如是说。衢州财政虽然是浙江省最穷的地区之一,但坚持在公共资源配置上民生优先,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上不遗余力,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不落伍的成功路子。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衢州中专的计算机培训教室里,衢江区上方镇的黄新启,与各地报名参加培训的30多名返乡农民工一起,免费学习电脑操作。“只有手中有技术,饭碗才能端得牢。”生态也成了衢州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旺旺、娃哈哈、中宁硅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让许多衢州人在家门口就能拿到与发达地区相近的工资待遇。

  集中力量办大事、细微之处抓小事。几年来,衢州已累计投入3.74亿元,完成了农村教育改水、改厕、改食堂、改寝室的“四改工程”;累计解决了92万农民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问题;投入1.2亿多元免费培训农民80多万人次,转移就业30多万人;累计投入2亿多元,为3100个自然村开通广播电视,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71%。

  除了在财政投入上不遗余力外,衢州市还在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创新办法为民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和“名校托管”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5月,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中心正式揭牌,保险业将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协作服务”原则在衢州市配合政府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全市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足额发放,城乡“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民生大投入换来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攀升。据省发改委、省统计局评估,衢州社会发展水平已进入全省中等水平地区行列,民生满意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时期,衢州人民将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幸福衢州”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发展良好社会政治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管理形式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衢州在发展进程中,一直注重社会管理的创新,一直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全力以赴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提升“三民工程”等有效机制,努力扩大覆盖面,同时抓好便民服务中心、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的建设和运行。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的“三民工程”,是衢州市委按照省委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作出的具体实践。通过建立民情档案集智于民,深化民情沟通还权于民,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取信于民,进一步加强了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2010年底群众测评满意率达98.7%,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

  衢江区莲花镇犁头山村党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村党员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多次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麻鸭规模养殖的思路。通过民情沟通形成了决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养殖、贩销、保洁等进行明确分工,做到了集体保洁、分户饲养、品牌销售,抱团闯市场、共创致富路,全年仅麻鸭养殖一项就可为村民人均增收700多元。

  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上墙;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高效、便捷、全方位……这是衢州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基本模式,老百姓对这些“中心”用3句实在话来评价:群众只要动动嘴,干部就上门来跑腿,事情都帮我们办好。

  龙游县小南海镇箬塘村村民老陈想改扩建楼房,由于程序不清、资料不全等原因,在县乡之间跑了一个多月都未能办好审批手续。老陈通过村“民生工作站”申请了全程服务,不到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审批手续。箬塘村去年2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乡村干部的努力下完成了27项,连续2年实现了“零上访”。

  目前,全市1811个行政村(社区),已全部设立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制度,这样,所有村的村民办事不用出村,自有干部跑腿帮忙。两年来,衢州市乡镇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受理代办各类事项32.6万件,已办结30.2万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15万人次。这一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政府职能、干部作风大转变,为民服务效能大提速,更使衢州和谐的乡村充满了新气象,“平安衢州”建设科学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衢州实现科学跨越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坚持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工业立市主战略,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全面建设富裕的绿色生态地区,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衢州又迈开了新的步伐:打造实力衢州,使区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打造活力衢州,使创业创新环境得到新改善;打造生态衢州,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打造人文衢州,使特色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打造和谐衢州,使群众生活品质实现新提高。

转发到: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浙江在线微博网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中国航海日 有一群与大海最亲近的人与海上繁华相伴
·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召开会议
·宁波如何抢抓机遇唱好海洋经济“双城记”?
·温州布局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强市
·舟山成国家级新区 台州发展海洋经济将迎来新机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