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5日讯
见到殷瑞瑜的时候,她正在浙工大外语学院组织的小候鸟夏令营里玩,在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里,12岁的小瑞瑜显得格外老道成熟。瑞瑜很开朗,和所有的成年人都交流得很好,但当记者提出,能不能去你们家看看的时候,她为难了:“我们家太小了。一个房间,我们4个人住,太小了。”
“你们家住在哪里?”“我家住在员工宿舍。”
“地址呢?”“呃,不知道。”瑞瑜这个时候才特别像个12岁的孩子。
殷瑞瑜12岁,来自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的一个小农村。她的爸爸十年前来杭州,在浙工大食堂做蔬菜采购,妈妈是工大招待所的员工。瑞瑜还有个出生在杭州的弟弟,小名叫宇杭。
殷瑞瑜小时候就在杭州上幼儿园,后来因为高考还得回原籍考,父母索性把孩子送回老家读小学。老家没有亲戚可以全心照看孩子,瑞瑜小学六年一直上寄宿制学校,每年夏天“南飞”,成了这只“小候鸟”最大的期待。
我们还是去瑞瑜家看了看。正赶上傍晚快吃晚饭的点上,员工宿舍门口的小吃摊热闹非凡。七拐八拐,我们才走进老小区,郁郁葱葱的藤蔓沿着电线蔓延到另一户人家的墙壁上。“嘿!”瑞瑜和爸妈已经走到楼道上等待我们。
走进殷家,出乎想象的狭窄逼仄。目测一下,这个家顶多8平米。屋子朝西,迎面就是左手边的一个柜子,已经占了大部分的空间,柜子后面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一张床,一米不到的宽度。床边上就是房里唯一一块地面,比床的宽度还要窄一点。大家要进屋,只得一个一个往里走。
一家人充满笑声的谈话,就从这张床开始。“宇杭要和我一起睡觉,原本想让瑞瑜和他爸睡一起,但瑞瑜睡相差喽,我们都和她‘搭’不到一块去。”于是,殷家睡觉的布局是女儿睡床,爸妈和弟弟打地铺。
我有活,每天接送弟弟上幼儿园
其实,瑞瑜很疼家里人,尤其是弟弟。妈妈说,以前弟弟还没有降临的时候,瑞瑜总是到7月中旬来杭州过暑假。但今年,因为弟弟提前和妈妈到了杭州,瑞瑜在学校放暑假当天,就吵着要舅舅带她去车站,直接买票上车,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了杭州。
瑞瑜白天在家里,有个重要的任务,早上把弟弟送到幼儿园,下午接他回来。找大哥哥姐姐玩耍,温书看电视,但她总不会错过下午去接弟弟的点。殷妈妈说,瑞瑜比大人都宠弟弟,每天去接弟弟,她一定会带吃的去,不是棒糖,就是冰淇淋,蛋糕,“我一般带两份,但是我要骑车带弟弟回来,有时候他就把我的那份吃喽!”瑞瑜痴痴笑。但是小弟弟很知道谁对他好,他特别顽皮,很会撒娇,但跟姐姐顶亲。大伙聊天的时候,宇杭手里拿着一包豆子吃得津津有味,旁人问他要吃的他就捂紧零食的袋口,嘴里还用老家话嘟囔着:“不给。”但瑞瑜凑过去还没开口,宇杭已经为她准备好了小豆子,默默地放到姐姐的手掌里去。
可能这样的情境都太温情,这间朝西的房间,照理吸饱了午后的余阳,却一点不叫人心躁,待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人也不容易焦虑,反而觉得心头满甜满。
有社保,我们在杭州是有根的
殷家人觉得,他们在杭州是有根的。自从殷师傅十年前来杭州,他就一直在工大的后勤部门工作,后来妻子也在工大工作,两夫妻淳朴诚恳,兢兢业业,一直把城里的这份生活经营得很扎实。
殷家一个月总共3000元左右收入,学校包了殷师傅的工作餐,殷师母也有张就餐卡,每个月租工大的员工宿舍也就30元,另外交点水电费。“说实话,虽然这收入水平,我在老家打各种工,也能赚到。但殷师傅最看重现在工作的稳定和社会保障。单位给我和老婆都交保险和退休金的,我现在回家,就会断掉这层福利。”殷师傅觉得从农村来城里,这份保障,是很重要的进步。所以,殷家夫妻愿意以跟女儿一年只见两回的代价,凭借他们在杭州的努力,换取城市化的文明。
但是,这个有着“新杭州人”幸福感的家里,也不是没有隐忧。全家以后会越来越融入城市的生活,比如,宇杭这个两岁半大的娃娃,很快就要面临读书的问题。最快要遇到的,就是从本地人都最揪心的读幼儿园问题。工大的幼儿园在本部,距离夫妻工作的地方远,就读比较麻烦。如果宇杭在小和山区域读幼儿园,肯定要交赞助费,殷师傅听说要好几万,“那肯定承受不起了。”师母的表情一下就黯淡下来。城市化,他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前面的钱哪里来,生活要怎么过,他们其实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只能像哲人说的理想状态这么来:过一天幸福日子算一天。
通讯员 陈文蕾 记者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