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千岛湖水产养殖区,大部分水产养殖户已转产上岸。屠春 摄
浙江在线07月18日讯
本报淳安7月17日电本报5月24日头版刊发的报道《千岛湖告别网箱养鱼》,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相关报道
淳安重典保护水源地千岛湖告别网箱养鱼
网箱撤离千岛湖,转移上岸的渔民出路何在,他们的生活是否受影响,新的创业之路是否顺利?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再赴千岛湖实地察看。
告别湖上岁月
18年前,23岁的叶文龙在千岛湖投下第一批网箱,开始进行网箱养殖。5年后,他被评为淳安县十大养殖户之一。
一度,他在千岛湖凤凰岛水域拥有5800多平方米养殖面积。但现在,湖上已没有一只属于他的网箱了。眼下,他是千岛湖镇上一家名叫“原野食府”饭店的老板。
像叶文龙这样改行的养殖户,淳安共有890户。
千岛湖网箱养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2005年高峰时养殖户达1050户,养殖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2009年,为保护浙江最重要的水源地千岛湖水质,淳安县开始三年整治网箱养殖。当年,养殖面积即下降到1560亩。2010年,根据县里要求,每家每户至少退出40%的网箱养殖,600多户养殖户由此提前整体上岸。剩下的200多户养殖户也要在今年9月前全部整体上岸。
现在还尚未上岸的200多户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坪山水域和千岛湖镇附近水域。其中坪山水域,还有98户养殖户。
张新明家,就在坪山。
养殖户的家,其实就在渔排上。它还有个形象的名字——“住家船”。
踩着晃晃悠悠的踏板,小心翼翼地上了渔排:嗬,真是别有洞天。客厅、餐厅、主卧、客卧,装修一新,家电齐全,标准的“四室两厅”。
“装修花了六万多元。我自己设计的。”张新明有点得意地笑了笑。顿了顿,他又说,“不过,以后我们也不会住在这里了。我们要住到岸上去了。”他脸上现出一丝淡淡的失落。
41岁的张新明,2004年开始网箱养殖,养殖面积最多的时候有3亩。鱼都自产自销。他爱人王夏娟说,好的时候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
是啊,舍不得,也得从头来。
淳安县委书记胡侠说过,“对网箱养殖进行整治,是个痛苦的选择。”2008年5月,千岛湖小金山和安阳区域发生水体颜色变深发褐事件。据中科院专家分析,投饵料的网箱养殖是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积累的主要原因。
这一事件让淳安举县震惊。千岛湖一直是浙江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像保护母亲一样保护千岛湖。”县里发起大讨论,分三年整治网箱养殖的政策就此出台。
“一直下不了决心,怕影响老百姓生活。毕竟整个产业涉及到上万人。所以定三年,一来让老百姓慢慢接受,二来合理安排财力、解决补偿问题。”胡侠说。
全力经营新生活
退出网箱养殖以后干什么?这恐怕是养殖户们最伤脑筋的问题,也是淳安领导最挂心的。为了帮助网箱养殖户上岸转产,淳安县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挤出2亿多元,出台了一系列补偿奖励和扶持政策。张新明提前上岸,获得奖励和补助20多万元。
政府还购买公益岗位,优先安置城镇失业上岸养殖户。对有创业意向的城镇失业上岸养殖户,给予小额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和免费技能培训等创业援助服务。规划保留的部分养“老口”鱼种和“科技生态鱼”的网箱养殖面积,也优先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进行公开招投标。
“我们也算运气的,中标到科研基地帮助育苗,取得了‘生态鱼苗养殖权’。”张新明告诉我们。
张新明在坪山的老邻居们,则一边卖鱼,一边找出路。有的开起了麻辣烫店,有的卖起了家具。张新明的弟弟张新平,改行在城关电影院门口开了个服装店,已经开业4个月了。
叶文龙则用政府补偿和奖励的钱,和同是养殖户的尹建华合伙开起了饭店。饭店开在千岛湖广场旁,闹市区的好地段,能同时容纳200多个客人。
叶文龙心里其实还是舍不得。他一遍遍地向我们描述十几年前被评为淳安县十大养殖户之一时的情形,“政府给我戴上了大红花,还发了1000元奖金给我。”
在淳安县姜家镇众多的养殖户中,姜作华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响应政府号召,他的70多只网箱,不到两个月就全部上岸。如今,他转行做起了来料加工。
我们在沿街的店面碰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清点一捆捆的套笔半成品。“网箱上岸,我也失业了。当时有些苦闷。后来,镇里的结对干部找上我,问我来料加工做不做,虽然利润薄,但总比无所事事好。我就答应了。”说起未来的打算,姜作华又自信起来,“现在货源不愁,只要笼得住加工户们的心,利润肯定会增多的。”
转型路上不平静
8年前,蒋东来在凤凰岛水域投下了第一批网箱。他和妹妹一家都以此为生,买了房,安了家。去年,作为第一批为保护千岛湖水质自愿放弃网箱养殖的养殖大户,他的网箱已全部上岸。当年,他在淳安县汾口镇宋祁村租了108亩土地,准备建一个日光温室蔬菜基地。
去年11月,我们第一次赶到汾口镇宋祁村看望蒋东来。远远望去,田头一片白色的荞麦花。几个工人正在砌大棚。“年内争取先建成3个大棚。其他的地抛荒可惜,先种点荞麦再说。”当时,蒋东来说,是山东寿光的一个朋友向他介绍这个项目的,县农业局黄局长还特地陪他去山东实地考察。
当时,蒋东来手抚着砌了半截的红砖墙,憧憬道:“过两天我就要去山东接技术员了。一切顺利的话,明年三四月份,第一茬黄瓜就可成熟上市了。到时候,欢迎你们再来。”
但没想到,当今年我们想再赴这个约时,蒋东来却拒绝了。
因为这个好强的男人还没有迎来事业的转机。原来答应和他合伙的老板不履行合同,答应出资的资金一直不到位。
蒋东来只能自筹资金建了10多个小棚,分别种上辣椒、西瓜等。“辣椒这两天已经有收成了。”蒋东来的声音里有疲惫,但不乏信心:“不管怎么样,今年年底前我一定要建成大棚。”
何胜利是主动提前上岸的第一位养殖户。去年11月8日,我们和他在淳安县渔人码头相遇。他新开的“农夫山庄”休闲餐厅就在那里。为什么上岸,何胜利有自己的理解,“以前政府支持网箱养鱼,现在又要开展网箱上岸,这两者看似完全相反,但其实并不矛盾。像以前支持养鱼,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事实证明,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养鱼而走上致富道路。现在开展整治,也没有错,主要是为了保护千岛湖水质。”但现在,何胜利的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了。有人说他去杭州开饭店了,也有人说他去了别的地方发展。
我们站在渔人码头,久久地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