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8日讯金华一家网站的小编刘婷在工作之外,还是个文字爱好者,平时就喜欢在博客上写点东西,点击率也是“钢钢的”。为了工作方便,6月下旬,她搬到了市区章宅附近一单身公寓里,于是,“悲剧”发生了……
晚上6点半,刘婷回到家,刚提起笔想写点东西,原本酝酿好要写篇爱恨纠葛的小说,结果楼下的《爱情买卖》高声响起。“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刘婷的思路被噎住了,想等等再提笔,结果下一首歌成了更雷人的《月亮之上》,小刘干脆笔杆子一扔,不干了,头都要炸了。
广场舞:大爷大妈们跳得开心
天热了,许多市民晚上都出来活动,在广场上跳跳健身舞,活动活动筋骨。尤其是一些中老年市民,健身意识很强,只要不下雨,晚上出来跳舞几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群体性的广场舞,也给不少人带来烦恼。家住回溪公园旁锦绣金华的住户杨先生很是懊恼,他是搞设计的,有时候晚上要加班加点在家赶设计方案。
“天热起来了,楼下公园里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跳舞也就罢了,还带功放,就在距离自己家不足百米的地方,放着节奏感很强、极具穿透力的音乐,窗户关上也不济事,实在不堪其扰。”后来,杨先生都不敢在家搞设计,干脆在单位加班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
在当代华府小区门口的小广场上,也经常会有几十个中老年人在跳舞。业主小张说:“跳舞的时候都用音箱的,距离这么近,对沿街的几栋住户肯定有影响。他们开大喇叭肆无忌惮,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些对于跳舞者来说动听的广场音乐,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噪声。孩子没法认真的做作业,大人也听着心烦。这么热的天,也要把窗口关着,就是为了使耳边的噪声小点。”
早在6月份,“远远”就在本地论坛上抱怨:有七八个大妈每天开着大喇叭在当代华府最中心的景观带跳舞,周围住户不堪其扰,有居民上前劝说,有大妈蛮横地说:“嫌吵你不要住这里,住山上去最安静!”被扰的居民和跳舞的人,甚至还动了手。
记者踩点:市民跳广场舞挺普遍
15日、16日晚,记者在市区踩点发现,市民跳广场舞的现象挺普遍,晚上6点半到9点半这三个小时,是跳广场舞的高峰期。市区回溪公园、金发广场等处,跳舞的人很多。市中心的一些人行道上,跳舞的人也不少,比如宾虹路与八一南街交叉口建设银行门口。
这些跳舞的热门场地,有一个共同点:附近都有居民区。
金发广场,这里聚集了一两百人,六成以上的人在广场中央跟着节奏翩翩起舞,还有一些人在广场边休息、聊天、遛狗。
回溪公园,跳广场舞是主力,别的花样也很多,如轮滑族、遛狗族,有一拨“夜骑人”在此休憩,还有唱戏的在广场上吊嗓子。
月亮湾公园,人不是很多,只见到十几个人在跳舞,边上有踢球的、打羽毛球的、打太极的。伴奏带播了一遍又一遍,9点多了,跳舞跳得都没人了,伴奏还没关。
双溪公园中央有一个圆形小广场,一位正在跳舞的赵大妈说,这里简直就是跳舞的绝佳去处,圆形的舞池很舒服,就像是为舞者专门设计的。不下雨的话,每晚6点半到7点,音乐响起,人数瞬间破百。这里的舞者多半来自章宅、南苑等附近的居民区。
中老年人跳广场舞,年轻人怎么看?
对于众多中老年人喜爱的广场舞,许多年轻人表示“很无奈”,也很不待见。
80后小开说:“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老人们也真当要多体谅一下年轻人。”
“小区应该是一个安静的休息场所,我们不反对全民健身,但是前提是不影响他人的休息。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是你家楼下每天定时有噪音骚扰你,你怎么想?”“远远”说。
深受广场舞噪音之苦的杨先生觉得,广场舞健身无可厚非,就是弱弱地问一句:“能不能把音量稍稍调低一些,免得打搅别人。”
广场舞其实是“舞之母”
广场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是舞蹈,而广场舞又是舞之母。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
广场舞还是舞蹈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在现在运动空间狭窄的时候,跳广场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降三高、减肥,跳舞的过程中还能结识不少的朋友。
“我老妈以前在农村过惯了,现在为了照顾孙子也当了回‘老漂族’。刚来的时候觉得很不习惯,夏天晚上既没有什么地方散步,也没有什么朋友,老是闹着要回去,身体都变差了。可是现在,每天7点,老妈就和新闻联播一样准时下楼,和一帮老太太happy去了。不是打广告,还真的有效,现在生病的次数还真的少了。”李女士是金华一家公司的中层干部,她一直觉得,其实只要广场舞把声音放轻一点,别打扰到别人的休息,对于一些没地方锻炼身体的老人来说,也是好事一件。
附:法律对于公共场所噪音问题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