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望不到边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水泥机耕路,高标准的农田防洪与排涝设施,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看着眼前的场景,金华市婺城区洋埠镇老农钱永熙告诉记者,种了多年田,越种越轻松了。
这里是婺城区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他脚下的这块标准田,叫野猫畈。
“野猫畈意思是指野猫出没的地方,原先这里到处是低丘缓坡,植被稀疏,遇到大雨就容易积水成涝,一直没人开发。”在老钱的记忆里,这片如今亩生产能力过吨的高标准粮田,经过了多次改造。
野猫畈的第一次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大地原田化轰轰烈烈在浙江大地展开。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开荒、修路、造渠。钱永熙当时还是村里的农业助理技师,他和干部、村民一起劳动,经过移坟、填坑、方田,开辟出了一片农田,亩产100公斤。
第二次变化,在上世纪末。全省启动了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为目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在野猫畈四通八达的机耕道路网上,在每条道路旁都有一排粗壮的松树屹立,给路边撑起了一片树荫。洋埠镇农技员张海和对这片松树很亲切,这些树就是当时参加农业综合开发时,他和村民亲手种下的。
经过几年建设,野猫畈中低产田改造升级,除了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外,农田更加平整,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也是当时建成的,真正达到了田成方、路成网,水利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亩产量在350公斤左右。
让野猫畈发生更大变化的是2010年。这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大决策,要求到2018年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一个规模空前的粮食生产建设项目在浙江大地展开。
粮食生产功能区集中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建设;耕地集中连片;区内排、灌分系,具有较高的防洪与排涝能力;田间道路成网,布局合理,适应大中型农机作业要求;区内亩产可以达到吨粮田标准。
在野猫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记者看到,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已经建成,稻田田埂上还安装了杀虫灯和生物杀虫设施,应用了稻田寄生蜂控制病虫害等绿色防控技术。
千家万户分散种植模式也变了。去年野猫畈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并且开展了统一土地翻耕、统一品种布局、统一育秧和机械插秧、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水浆管理、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收的“八统一”服务。
看着这些先进的设施,种了一辈子粮食的钱永熙感慨万千:“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变化最大了,现在种粮不用自己花力气了,坐等收稻谷就可以了,而且产量高、稻米品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