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孩子“冬病夏治”中药敷贴后皮肤起泡。 (网友提供)
浙江在线07月19日讯
这两天,开展“冬病夏治”10多年的海曙中医院却遭到了不少家长的质疑。7月15日,不少孩子在海曙中医院接受了敷贴治疗。两天后,部分孩子皮肤陆续出现水泡。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网友发帖>>>
“冬病夏治”致孩子皮肤溃烂
前天中午,网友“anglewawayu”发帖称,他儿子15日在海曙中医院进行了“冬病夏治”敷贴,当时医生说要贴2小时。不过大概过了1小时,孩子就坚持不住,要求拿掉。
“傍晚帮他擦身子的时候,发现贴药处呈现深红色的6块。16日早上,儿子不停地说背疼;下午开始,背部药膏接触的部位出现起泡现象。当天晚上,儿子整夜没睡,痛得在床上翻滚……整整一个晚上,全家人几乎没睡。”发帖人说。
前天上午,网友带着孩子去了海曙中医院,发现类似情况的孩子还有好多个。家长质疑“冬病夏治”为什么对孩子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影响。
记者探访>>>
不少家长带孩子处理“伤口”
前天下午,记者来到海曙中医院,七八个家长带着孩子正焦急地等在外科室门口,处理“伤口”。
一位姓王的家长说:“昨天孩子背部就发红了,今天发现起泡了,中午就打车急匆匆来找医生。”男孩撩起衣服,记者看到背部有6个红色印迹,部分皮肤出现了水泡。
另一名4岁的男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也要求医生进行处理。孩子家长说,前两年来“冬病夏治”都没有什么问题,这次怎么会这么严重。
海曙中医院外科一名姓张的医生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个别孩子发生起泡现象,今年比往年稍微多一点。这和人的体质、天气和药材有关,这次使用的药材品级比往年要好,所以出现起泡的现象也稍微多一点。
医院解释>>>
“起泡”属于正常反应
海曙中医院副院长李宗伟解释说,“冬病夏治”利用夏天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通过敷药把药物渗透到人体内,对治疗哮喘、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及提高免疫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在中医学术上,“夏病冬治”又叫做“发泡疗法”。最好的治疗效果就是让病人起泡。不过,考虑到家长对这种方式的接受程度,医院一般在敷药时间上都有所控制。
“我们在治疗单上,也提醒过家长起泡是正常的反应。”该院负责“冬病夏治”的姚国红说。这份治疗通知单上显示,“敷药后局部皮肤发红,有烧灼疼痛感属正常反应。”
“药效超预期”已更换药品
“我们一共做了近2000名患者的敷药工作,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儿童。截至18日,有40余名患者出现了起泡现象。经我们排查,主要是因为我们更换了进药的公司,对方提供的白芥子的品级比过去要高,而白芥子正好是具有发泡作用的中药。”李宗伟说。
李宗伟承认,这次敷药的效果超过了医院预期,医院有一定责任,但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对此,院方将向起泡患者免费提供外敷处理措施。另外,如果因发泡直接引发患者其他病症,医院也将承担责任。
昨天,海曙中医院方面表示,出现起泡现象的孩子都是14日和15日接受治疗的,这两天已经免费对孩子进行了处理。院方在16日及时更换了这批白芥子,16日之后接受治疗的孩子基本没有出现起泡现象。
延伸阅读
中药贴敷为何会起泡?
据了解,清代著名的综合性医书——《张氏医通》中介绍说,古人使用冬病夏治中药贴敷,认为发泡越多疗效越好。传统的贴敷疗法强调起泡,还有一种疗法叫发泡灸,也叫天灸,通过起泡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记者咨询专家和查阅资料发现,穴位贴敷起泡是因为药物中有白芥子,对人的皮肤刺激大。
贴敷时微痒一般不会有泡;稍微刺痒,可能有小泡,即使贴敷不到2小时也要赶快揭下来,用清水轻轻冲掉上面散有的药渣,注意不要弄破,尽量不抹太多东西,用碘酒涂即可。
但如果起大泡,甚至发生溃烂,则要到医院皮肤科就诊,把泡里面的液体抽出来,上局部外用药,一般一周左右就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