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乐清7月25日电 每年这个时候,一批批留守儿童如同小候鸟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来到在乐清务工的父母身边。“小候鸟”们多数处于单调的“陪工”状态。在承载了团聚亲情的暑期里,“小候鸟”的成长、教育及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今年暑期,乐清组建了十余个类似于“托班”的“暑期快乐营”,吸纳近千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别样的爱巢
在孩子和家长的一片欢呼声中,加西亚电子有限公司的第二届暑期培训班热闹非凡。
80余名小孩参加培训。这个暑期培训班最大的特点:孩子们可以随父母一起上班,一起下班,还可以吃到一顿免费的午餐。
暑期班设在公司多功能活动室,空间宽敞;两台立地的空调,清凉舒适。孩子们的“待遇”远比他们的父母要好,受用电限制,一般的车间及行政办公室是不开空调的。为节约用电,老总吴满怀的办公室也只开电扇。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如果说为了减少成本压力,加西亚可以不办这个暑期班。但这家企业从去年开始,还是看护起“小候鸟”来。
“两个月的暑期培训,预计开支在4万元。”吴满怀告诉记者,为了办好这个免费的培训班,公司聘请了多名专业教师,以辅导作业、美术、音乐课为主,还添置各类图书和教材,目的是让员工安心工作,如果不办这个班,有些员工不得不请假带小孩。
今天上午10时,孩子们课余休息时,每个人分到一瓶酸酸乳,下一节课的内容是看电影。这样轻松好玩的课程,对这些小孩来说,感受最深是:比家乡的学校好玩多了。
36岁的陈送宝,是加西亚公司制造一部的车间主任。他和妻子来乐清务工10多年了,女儿陈子怡和儿子陈子越在江西老家读书。“一年到头在外面务工,很少和小孩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陈送宝说,自从公司去年开设暑期班后,暑假里他就有意带小孩来自己身边生活。
相对于加西亚的独立办班,还有一些社会力量也在关注“小候鸟”的暑期生活。
当天,三科公司的暑期快乐营也正式开班,这是由乐清市文明办与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这个班级共吸纳了年龄在8岁至14岁的81名孩子,他们的父母分别在经济开发区的18家企业上班。乐清经济开发区有2万多名外来务工者,目前,参与三科暑期班的18家企业,有的出钱,有的提供场地,也有的提供糕点。
迁移的候鸟
暑假后,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持续一个多星期,每天都有大巴直达乐清,把30多名孩子送往乐清。
6月27日,学校刚放假,陈送宝和一个大巴司机说好,他的女儿、儿子要搭车来乐清,他会在北白象接应。
6月28日凌晨4时,与爷爷道别后,打着呵欠的陈子怡牵着弟弟陈子越登上大巴车,踏上“迁徙”的旅途。其他30多名同车孩子,也是他们的父母与司机约好,到终点站来接应。
陈子怡对这次旅途并不感到兴奋,她一上车就开始呕吐。江西到乐清的路途不算太远,当天下午1时多,大巴车如期到了乐清,陈送宝已在车站等候。
父母住在公司宿舍里,一间独立的六七平方米的房间内,摆了一张折叠式沙发床。几天下来,换了几套新衣服的陈子怡,感到这个暑期会很单调,与她期待的不一样。但她不敢在日记里写下,怕爸爸偷看。在她的记忆中,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和爸爸这么近距离相处了。奶奶曾说,妈妈生下她半年后就随爸爸外出务工了,而自己从记事起,很少与父母一起生活。相比妈妈的亲和,她真不知道爸爸是否真的对她好,有时会有一种疏远的感觉,有时又觉得爸爸过于客气。
去年暑期,陈子怡来过这里,住同样的房子。但父母很忙,除了北白象镇的那几条街,她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更没有去过温州市区,父母的生活环境对她来说依然陌生。这里远不比在鄱阳老家好玩,没有同学,吃不到田间地头的新鲜瓜果,也不知道哪里可以玩。
开班那一天,放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小朋友们看得津津有味,陈子怡说:“这片子虽然老,但充满了智慧。”
可贵的自立
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王军蕾,他和同校差不多年纪的学生,组成一支12人的志愿者团队,这个暑期,他们在乐清经济开发区陪伴81名外来务工子女,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玩乐。
他们每天坐公交车到三科的暑期快乐营,白天上课,晚上做课件。“我们做的课件,更多是教孩子们怎么融入生活,让他们开心地学习。”在这些90后的大学生眼里,这样的暑期实践很有意义,他们可以近距离认识、感受这些“小候鸟”。
在这个团队中,有两名大学生来自河南,张小燕是其中一个,她是动漫专业的大二学生,人看上去特别友善,满脸孩子气。她主要在游戏中做好衔接工作。
“这个暑期班,有好多小朋友是来自河南的,我感觉特别的亲切。”张小燕说,他们不是弱势群体,有自己的理想和诉求,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只是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落后,当我们通过一些新的授课模式,比如说学习带有动画片的英语,可以看出这些小孩子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都很强。”
王军蕾说,当他以另一种目光看待这些小孩,发现他们的眼界可能更加开阔,意志可能更加坚强。相对于生活无忧的城市孩子来说,农村小孩的自立无疑是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