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至10月是蜱虫活动期,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今年已经接诊五六例蜱虫叮咬患者,大多处理后无碍。但最近医院感染科接诊了一名患者,被蜱虫叮咬后持续高烧难退。患者称,两天内遭遇3只蜱虫“攻击”过。
山上干活被蜱虫叮咬3次
7月23日,从开化县转来一名病人,姓邹,55岁。
当地医院诊断为蜱虫叮咬,连续一周高烧约39℃,最高时达到39.8℃,采用了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仍不能够将高热降下来。
省人民医院接诊后经检查,患者的体温确实高,白细胞偏低,立即采取措施后病人体温下降。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洪介绍,这两天他的体温已经恢复正常,初步被诊断为“蜱咬热”。
“我们分析,咬了邹先生的蜱虫应该带有毒素,至于带何种毒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检查,病人也需要一段时间观察。”
邹先生家住开化音坎乡三早坂村。蜱虫在他们那里很常见,以前他也被这样的小虫叮咬过,没什么症状。7月7日,他像往常一样在山上干活,当天晚上洗澡时发现,左大腿上有一只米粒大小、黄褐色、中间圆圆的、边上一圈脚的小虫。
“没在意,将蜱虫弄下来,捏死,没有做任何处理。”邹先生说,第二天他照常上山干农活。晚上洗澡时又发现两腋下各有一只蜱虫,硬拉下来的虫体都是血,但头部已钻进肉内,取不出来了。当时叮咬部位有些痒和轻微疼痛。
一周后,他开始发烧、全身乏力、头痛等。从村卫生院到县医院,几天治疗下来体温一直没降。
蜱虫叮咬后发热需重视
并不是所有蜱虫都会传染疾病。专家介绍,一般来说,蜱虫生活在野外草丛,本身在大自然中有自己的生态圈,人类感染正是因为闯入了这个生态圈。但并不是所有蜱虫都带“毒”,是否感染取决于蜱虫是否带有感染体,就像蚊子传染疟疾和登革热。
蜱咬热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潜伏期一般为7至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王洪医生介绍,这个病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因此被蜱虫叮咬后高热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