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当晚,附近村民赶来救援。通讯员 小刀 摄
事发当晚,消防在现场施救。 据新华社
温州市中心血站大厅内挤满了前来献血的市民。 通讯员 孙金标 摄
我在温州5年了。曾经,我以为,我认识温州。
当我习惯了在生活中,周遭都在讨论哪里赚钱;当我习惯了朋友们,总是议论哪里的房子值钱;当我习惯了在酒桌上,一定要搬出看不懂标签的进口红酒;当我习惯了吃海鲜,一定会有酱油和醋混合的佐料……
我以为,我认识了温州。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一场空前的悲剧。
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想到,生活在温州的人们,在大难面前,这么快,这么强烈,这么积极,迸发出了足以感动众人的大爱。
我想,我还得继续认识温州,重新解读这个一再创造神奇的地界。
一群
民间自发救援者
昨天,在温州附二医遇到伤者周宁聪,她还在说,很想感谢事发后帮助过她的老百姓。
我们应该记住:新温州人王太平,在一个小时内,与老乡从车厢里抬出5名伤员;附近工厂打工的黄华轻和刘晓彬,看到动车出事,连跑一两公里赶去救援;下岙路8号的工人温金波和阮长霄,事发后三四分钟,就跑下了4楼,跑到了事发现场。
《温州晚报》的记者说,这几天,浏览事发当晚拍摄的民众救援图片,浏览一次,感动一次。我又何尝不是呢?
他们衣衫不整,却能看出他们当时的急切;他们赤膊上阵,也能看出他们用尽了全力;他们自然流露,向善之心在此时得以升华。
不仅现场抬人是救援,路过的私家车,转眼都成了运送伤员的“急救车”。摩托车司机们,沿途点亮车大灯帮忙照明。出租车司机,有些干脆不做生意了,直奔现场帮忙。
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众救援群像。
一位
妻子也在事发动车上的医生
“我要回医院待命,你要照顾好自己。”温州附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孔建中,事发后告诉他的妻子。
该科室负责人陈华说,孔建中当时难就难在,他的妻子刚好从南京出差回来,乘坐的就是那辆追尾的D301。
当他得知,妻子平安,两车追尾,必有伤亡等信息后,孔建中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先回医院待命,你要照顾好自己。”
或许这就是救死扶伤的天性,不仅源自医生这个职业,也源自人之本性。
当晚,病人陆续送达,孔建中一直忙着抢救伤员。直到第二天凌晨,他才抽空给妻子打了电话,确定她已在回家的路上。
“实际上,他那天身体也不太舒服,胃一直在痛。”陈华说。
事发后,类似孔建中这样冲在一线,只能顾上伤员,却顾不上家的医护人员,其实还有不少。是他们,把爱和希望带进了ICU里。
一组
温州血站的统计数字
还记得,事发当晚,我在现场听闻,很多温州人自发前往献血,以致温州中心血站附近,出现了罕见的深夜大堵车现象。
记得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感叹,“温州人,好样的。”
事发后第3天,我还能看见,夏日午后,天气炎热,温州中山公园前一辆流动献血车,排队献血的人却排出车外10多米远。
温州人开着豪车去献血,借此帮助事故中的伤者,也就此成为这次事件中,温州大爱的标志性画面。
曾经,我们只知道,温州富豪喜欢玩奢侈;如今,我们还知道,温州富豪献起爱心,也很奢侈。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前天零点,温州市共有2551人捐献了76.4万毫升热血,成功保障了192名事故伤病员的临床用血。
根据温州市中心血站统计,这次献血人群中,刚满18岁(1993年出生)的有77人;1990年后出生的546人,占总数21%,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1153人,占45%。其中,身份证号码以“3303”开头的温州籍献血者,占58%。
温州不仅有大爱,而且很多还是年轻的爱。
一个比电视台更早呈现事故全景的航拍者
41岁的陈斌,喜欢玩航拍。
事发第二天,很意外,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告诉我,陈斌拍了很多事故现场的航拍照片。
原来,在事发后10多个小时,在电视媒体尚无法全景呈现事故现场之时,陈斌就带着他的相机,乘坐价格不菲的滑翔伞,飞到了事故现场上空。
事发后8个小时,他就开始做航拍准备,随后从市区江滨路外滩公园起飞。
陈斌变换角度,一口气拍了50多张照片。
实际上,陈斌的行为,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根有源。
今年5月,陈斌将温州市内的动力伞爱好者们召集起来,组成了壹加壹空中搜救队。
作为浙江省首支民间空中搜救队,就是要在地面救援、水上救援、灾区观察等搜救中,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说起温州的民间救援,确实挺让人佩服的。比如,成立于2007年7月的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就曾多次在抗击台风等救援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群
“奇迹女孩”背后的消防员
事发当晚11点左右,现场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很快几名消防员抬着一名男子出来。起先我还以为救出了幸存者,后来才发现,被抬着的男子,脚上穿着消防员的战斗靴。
原来,这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单手撑地,脸色惨白。医护人员说,可能这名消防员因神经高度紧绷,加上体力消耗过大,出现体力透支和脱水等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事发当晚,好几个消防员因体力透支,晕了过去。之前,他们为了尽快救人,甚至连喘口气、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又如,亲手救出“奇迹女孩”项炜伊的鹿城消防大队勤奋路中队指导员姜建序,也是和队友连续奋战20多小时之后,完成了这个“奇迹”。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消防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中有破拆工具,更是因为面对灾难,他们也会融入“大爱”的力量。
就像一名消防员所说,看到车厢里那个孩子,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她救出来,一定要保住这条生命,这不仅是使命,更是责任。
是啊,大爱的背后,其实很多人说服自己的理由,是责任。
一股
蕴藏于民间的志愿者力量
“我第一天结婚,第二天遇到事故,第三天去殡仪馆。”生活中,敢如此调侃自己的人,肯定不多。
胡丹琪是这次事故中的经历者,没怎么受伤,还很看得开,很快跑到温州殡仪馆当起了志愿者。
曾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她正陪着一名死者家属抹眼泪。她自嘲为“赤脚医生”,只能用所学不多的心理疏导技能,试着开导和安抚死者家属。
7月26日,来自温州乐清的吴犇犇,一大早就赶到了温州殡仪馆,想为死者家属服务。汶川大地震时他就做过志愿者。
让人感动之处在于,24岁的吴犇犇,因患过小儿麻痹症,是残疾之身。
事故发生后,热心的温州市民,迅速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参与到救援、献血和医疗护理等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多支志愿者团队、6000多志愿者。其中一位志愿者在服务站坚守了三天,累到尿失禁、尿出血。
这一场灾难,让人看到了温州的志愿者力量。
如果那些赶来送水的大叔大妈,早上给救援人员送包子的老百姓,开车买冰块送到现场的年轻人,都算志愿者的话,这个群体还要扩大很多。
有人会问,温州这样一个贴了“逐利”标签的城市,为何志愿者文化亦如此兴盛?
别忘了,温州人在“逐利”的同时,他们也一直讲究互助,讲究抱团,这甚至是他们谙熟的法宝。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在大难面前,温州为何会瞬间转为互助之城,因为他们认同这种互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