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我省成立了首批心血管病专业医疗志愿者队伍。 |
浙江在线08月02日讯
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来自浙江、长三角乃至海内外的心血管病专家齐集杭州,参加钱江国际心血管病年会,探讨心血管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展望。枯燥、专业的会议背后,到底有多少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今后人类头号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会有怎样的变化?记者第一时间直击现场,为读者带来“钱江会”上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心脑慢性病,预防重于治疗
本次“钱江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呼吁,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及早防控,并强调:“慢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霍勇也在会上指出:“高血压病人的预警、评估、预防都能做好,在控烟的基础上,调整生活方式,再加上基本的药物,可以有效防控心血管病。”“‘钱江会’历来强调预防和患者教育;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将把慢病防控作为医生的行为规范,这也是我们成立心血管病专业医疗志愿者队伍的原因之一。”“钱江会”主席王建安表示。
会上,刚被授予“浙江省心血管病事业海外华人杰出贡献奖”的浙医二院心脏中心名誉主任、澳大利亚皇家医学院院士林延龄教授告诉记者:“望闻问切比开检查单更重要。”林延龄建议,心内科医生的诊室里,应该有张床;医生要学会在门诊检查中对疾病做诊断,而不是只会开检查单。刚成立的浙江心脏培训学院,就是希望教会所有的心内科医生“望闻问切”,不再过度依赖仪器检查,不要让患者支出不必要的费用。
高原干细胞,拯救缺氧的心脏
上高原,怕什么?缺氧。可你一定不知道,在缺氧环境下培养出的骨髓心脏干细胞,却可以成为“救命良药”。记者在“钱江会”上了解到,浙江已经有医生开始尝试用这样的高原干细胞,拯救因为缺氧而濒临“罢工”的心脏。
66岁的陆先生就是受益者。2个多月前,他参与了这项临床研究计划。
陆先生是个冠心病患者。今年“五一”前夕,他早锻炼的时候,突然感觉心悸、大汗淋漓,差点晕倒。“旁边的人赶紧帮我叫了‘120’,在送去医院的路上,我昏过去两三次,到医院之后才清醒过来。”检查发现,陆先生患了急性心肌梗死,他的心肌出现坏死,心脏局部缺血、缺氧。
“有医生问我,是否愿意参加一项临床研究计划。抽出自己的骨髓,分离出骨髓培养心脏干细胞,再打回心脏。”陆先生说,他几乎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那个时候,我已经住院好几天了,不敢起床。这个手术,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
负责该手术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说,当时给陆先生注射了大约10毫升他自己的骨髓干细胞,你可别小看这一点点小东西:这些干细胞的培养,是在一个保持37℃的恒温暖箱中,特别的是,暖箱中的氧气含量,只有0.5%,相当于高原缺氧状态,经过了这种缺氧状态的骨髓干细胞,才能在缺氧的心脏中更好地扎根、生长,让受损的心脏肌肉恢复活力。陆先生昨日笑说,胸闷气急情况好多了,现在每天出去活动都不会感觉到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