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行人从上海市武宁路上的一家味千拉面馆前走过。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
北京东方新天地一家肯德基店里出售的7元一杯的冰豆浆(8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据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周蕊 商意盈 许晓青) 仅仅在日式快餐“巨无霸”味千拉面“骨汤门”后的几天,另一快餐巨头肯德基也被微博爆料旗下高价豆浆由粉剂冲泡,引起网络巨大反响。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肯德基醇豆浆原材料成本或不足1元,用粉剂勾兑几成餐饮行业秘而不宣的“潜规则”。网友提出疑问:国际知名大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失信”?消费领域这样的“李鬼”还有多少?如何打破“诚信淡漠”的怪圈,让不法商人无缝可钻?
肯德基豆浆靠粉冲
仅仅在味千拉面被曝面汤由汤料调制后的几天,快餐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肯德基被曝出豆浆由豆浆粉兑制。“中国网事”记者计算网络上肯德基供货商零售的豆浆粉价格,更发现售价6.5元的豆浆成本极可能不足1元。
网友“付小小ki”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爆料称,自己看到肯德基还没搬进去的货,觉得肯德基“欺骗了我”,发现“豆浆原来全是粉冲的”。他同时上传了一张在广东肯德基门店外拍摄到的照片,除了餐厅使用的餐巾纸和纸杯等货品之外,五大箱龙王牌豆浆粉也赫然在列。这条微博迅速“走红”,被转发16000多次,评论近2000条。
对此,肯德基中国有关负责人回应“中国网事”记者称,“传统的现磨工艺无法满足全国三千家店对品质划一及食品安全的要求,而市面一般出售的豆浆粉工艺简单,口味达不到要求”。而肯德基醇豆浆的供货商包括益海集团和龙王集团。
在肯德基餐厅,一杯热饮醇豆浆售价6.5元,冷饮醇豆浆的售价更是高达7.5元。“肯德基自五年前起就研究豆浆,反复钻研,最后与供应商开发出新的配方与生产工艺。”肯德基中国如是解释醇豆浆的高价。
然而,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标注为“肯德基(KFC)专用龙王豆浆粉”的售价在每袋13.5元至15元不等,店主更表示一袋480g“可以充16大杯”。以此计算,一杯热醇豆浆的原材料成本不到1元。购买了这一产品的网友更是评论表示“味道很好,跟肯德基的一样”。
消费领域伎俩多
用粉剂冲泡勾兑的仅仅是肯德基和味千拉面?“中国网事”记者调查了解到,养生浓汤乃至饮料用粉剂和浓缩剂勾兑,几乎已成“潜规则”。
而消费领域“李鬼”们的伎俩,更是层出不穷。
伎俩一:虚假宣传。从将国内产家具运到保税区“一日游”之后就将产地注明为国外的达芬奇,到以纯猪骨熬制的汤底汤料为卖点其实却是浓缩液勾兑而成、钙质含量宣传误差高达几十倍的味千拉面,虚假宣传的“浮夸病”屡见不鲜。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夸张乃至“擦边球式”的广告除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是已经形成了一种诱导性消费的模式,导致全社会对强烈刺激的追求。
伎俩二:以次充好。长期以来,以次充好被认为是小店、小企业的“专利”,消费者甚至往往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名牌产品”,然而无论是曾经荣膺“免检产品”实际却销售三聚氰胺奶的三鹿乳业,还是被揭露在制造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问题的锦湖轮胎,无疑都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网友“多多001”说:“这其中折射出的,一方面是人们消费心态上的问题,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也不会为了一件小小的产品去和商家争个明白;另一方面则是监管部门力度不强,缺乏行业标准、片面寄希望于品牌的‘道德血液’,消费者维权困难的现状反映。”
伎俩三:内外有别的歧视性政策。从全球召回“忽略”中国的“丰田召回门”到自恃强势、退货流程复杂苛刻的“宝洁漱口水召回门”,中国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在“召回维权”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重要阵地的今天,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资源的“高地”,不应成为消费维权的“洼地”。
一些网友认为,全球召回却唯独忽视中国市场,凸现了中国消费者在权益保护方面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也指出,宝洁公司召回问题漱口水退款流程“过于复杂”,这种自恃强势、轻视消费者的做法要不得。
伎俩四:价格欺诈。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因“阴阳价签”后,上海置地广场又被曝出存在虚构原价等行为。
杭州浙元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轶群认为,这背后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处罚措施不完善,让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处罚仅仅是九牛一毛,不能很好地起到惩戒作用。
多方联手抓“李鬼”
专家分析认为,消费领域“李鬼”层出不穷的背后,不仅显示出监管部门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的现状,更显示出社会诚信经营环境的缺失和“洋品牌”“鱼肉”中国消费者的“垄断企业心态”。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表示,像肯德基、麦当劳、味千之类的“洋品牌”虽然在国外走的是廉价路线,但在中国市场打的从来就不是廉价牌,虽未形成垄断,却已然成为了高价联盟。殊不知,这些卫生、时尚、健康等冠冕堂皇的广告语背后却是破坏诚信的行业“潜规则”,是误导消费者的“虚招”,存在国内外两套标准、“南橘北枳”的变味现象。
专家建议,要让这些“李鬼”无处可逃,需从软件和硬件方面着手。这里面,不仅需要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引导消费者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执行更严厉的监管,同时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倒逼“李鬼”现行,让不诚信者寸步难行。
有关专家认为,应加强行政监督和消费者监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不诚信的企业予以约束。通过刚性手段,使伪诈者付出应有的成本,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刘春泉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必须对不诚信企业要提高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加大法律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