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摄
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是各类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和各种矛盾的聚焦点。近年来,杭州推出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工作模式,全市共划分15007个“片”、59540个“组”,党员干部联系居民家庭182.98万户,通过向市民发放民情联系卡、建立住户档案、编印民情小报、开通民情服务热线,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管理服务,创新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方法途径。
“片组户民情联系”工作模式是杭州加强社会建设的途径之一。杭州的城市管理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才能在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让全体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为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解决民生问题走出杭州特色
家住“金色家园”的省建设厅工作人员余路成,每天早上在家门口骑上公共自行车,到单位门口把自行车还了,傍晚下班之后依旧租辆自行车骑回家。在他看来,这样既低碳环保,又能锻炼身体,两全其美。在杭州,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百姓体验着公共自行车带来的好处。
出行难是全国各个城市的综合性难题,2008年5月,杭州在无前车可鉴、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试运营公共自行车服务,3年多来总租用量14970万人次,日均租用量近25万人次,在引导经济、低碳出行、避开高峰方面成效非常明显。一些游客和市民颔首称赞,红色的公共自行车已成杭城街头一景。
顺畅出行,是市民过上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杭州市委、市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从2007年开始,杭州城市管理者把破解“七难”问题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总载体,大力实施交通便民、百姓安居、就业促进、社保提升、教育强基、文化惠民、医卫利民、体育健身、食品放心、平安创建等“民生十大工程”,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子。
据统计,过去的五年,杭州市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384.91亿元,其中2010年支出达110.08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71.2%。
把改善民生的重点转向农村
杭州的秀美离不开水。说到杭州的水,有三条江不得不提: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这三条江自古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印迹,至今仍为杭州提供了80%以上的饮用水源。就在上个月,杭州出炉了《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概念规划(总规)》,到2013年,影响水体质量和两岸景观环境的问题要得到全面整治;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的黄金生态旅游线。
近年来,杭州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把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困难群众上,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十七个统筹”,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去年以来,杭州把区、县(市)协作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为主要内容,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城乡融合,着力提升五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
“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也是其中的重点工作。杭州市委、市政府计划把“三江两岸”打造成一条黄金生态旅游线,使之成为休闲旅游的首选地、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区域统筹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让市民做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在加强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杭州十分注重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和现代科技手段,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为了让群众的诉求随时表达、快速反映、及时解决,“12345”市长公开电话、“96666”效能投诉热线……一条条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向群众敞开。而随着劳动保障、房管、国土、规划、公安和民政等群众来访涉及较多的单位进驻人民来访联合接待中心,群众诉求表达变得更加畅通。此外,杭州还在街道、社区层面构建了民情沟通和诉求表达平台。2009年,上城区湖滨街道建立了“湖滨晴雨工作室”,在街道层面建立“民情气象台”,在东平巷社区建立“民情气象站”,12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民情预报员”,36名湖滨街道社区居民、人大代表和“新杭州人”担任“民情观察员”,为关心发展、关注民生、有参与意愿的社区居民找到表达意愿的渠道,也让政府与市民群众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比如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老旧小区物业改善、公共自行车停车点设置、社区通勤高峰快车等民生工程中,市民参与的热情度很高。杭州人对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红楼问计”。这些年来,杭州所有重大民生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都在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即“红楼”)公示。以投票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已经成为很多热心市民日常生活的“保留节目”。如今,“红楼问计”早已搬到了网上,“网上红楼问计”进一步拓宽了城市建设公众沟通参与的通道,实现了市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主体权利。
据杭州日报 作者 杨约顺 王夏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