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但愿龙窑能长烧不熄,让古老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工艺世世代代传承,长留世间。”
这是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78岁的老窑工——金品心里挥之不去的一个美好愿望。
金品老人,是龙泉硕果仅存的四个龙窑老窑工之一,他黝黑的脸上写满了龙泉窑的沧桑。他家边的小山坡上,一座古老的龙窑静悄悄地废弃着。
龙窑烧制技艺在龙泉已有千年历史,宝溪原本共有12座龙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也有几座建于清代,主要以生产家用器皿为主。
金品出生在一个青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让他跟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家边坡上这座祖传的龙窑大约已有两百年历史,大家都习惯称它为“金品龙窑”。
金品14岁那年正式拜师学艺,他从一名学徒,到一名工人,最后成了一名瓷厂管理者。上世纪60年代初,他曾担任龙泉瓷厂第四分厂的厂长。
上世纪80年代,他自己办起了瓷厂,没日没夜地守在龙窑旁。“那时候主要生产土碗、茶杯等日用瓷。很畅销,碗还没烧出来,福建、江西等地一些客商就在家里等着,早早就把货款付了。”金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露出了笑容。
“金品龙窑”从下到上长27米,共有25个窑室,每个窑室又分不同的窑位。作为一名老窑工,金品在烧窑时不仅可以通过目测,观测窑室的温度,还通过在投柴口边上放置碎碗片观测,以此推测窑室内的瓷器烧成情况。
烧一次龙窑,大约需要连续烧27个小时,要烧掉柴木一万多公斤,成本比较高。液化气窑出现后,这种现代化的窑炉以其简便、成本低等优势,使龙窑很快被淘汰。然而,金品却舍不下龙窑,依然默默地守着他的龙窑。
2009年,龙泉传统瓷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球陶瓷界首张“非遗”名片。这可乐坏了金品,他从银行取出了夫妻俩辛辛苦苦攒下的46000元养老钱,在子女的帮助下,对龙窑进行了修缮,修复了生产作坊。
2010年11月12日,“金品龙窑”出窑那天,老人第一个进入窑里,捧出亲自烧制的青瓷,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然而,高兴的心情没有让金品一家人持续多久。“这次我们烧了5个窑室,烧制了300多件瓷器,花了12万多元。但收回的成本却不到两万元。”金品的女儿金朝珠沮丧地说。
“龙窑与液化气窑相比,龙窑烧出来的瓷器是釉色要更好一些,特别是烧制一些仿古瓷,只有用龙窑烧出来才是最好的。”金品有点激动地说。
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谈起自己的心愿,金品叹了口气后说:“如果有谁想学习烧窑技术,我愿将自己掌握的所有技术都教给他,我只是希望龙窑能长烧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