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0日讯 走进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龙翔社区的阳光驿站工疗所里, 16名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统一着装,娴熟地扎着寿司卷,忙得不亦乐乎。 32岁的智障残疾人叶建安露出孩子般的兴奋,他支支吾吾地告诉记者,去年经过3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后,就来到工疗站上班,“这是我第一份工作,怎么完成都有老师教的,比待在家里开心多了。”
在工疗站里,残疾人也过着与正常人一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早上由家人送来,在这里进行简单的劳动、康复训练,工疗站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午餐,每月还会发放数百元的工资。
开设、创新“工疗站”建设,是我市破解精神残疾人康复就业难所推出的一项创造性举措。市残联副理事长陈钢说:“与肢体残疾人相比,精神残疾人就业堪称是难上加难,我市有持证精神和智力残疾人8726人,社会上大多数岗位几乎不愿主动为这个群体提供机会。”而我市从2008年起试点创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工疗机构,旨在采用政府与街道、社区,企业“嫁接”的方式,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开辟一条从康复到就业的直接通道,减轻社会压力。“工疗站为病情稳定、家庭监护有困难的慢性精神病人和智力残疾人创造了集康复、工作、娱乐、生活为一体的良好环境,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陈钢说。
按照实际需求,目前全市形成了3种不同模式的工疗机构:“康复教育型”,主要由政府出资,设立在市、县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重点接收三、四级精神或智力残疾人,这类工疗机构侧重康复训练,增强残疾人的认识和自理能力;“日间照料型”则是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在政府、各级残联的扶持下,利用企业生产场地或乡镇闲置用房,通过安排简单的劳动,使残疾人得到劳动和康复结合的日间照料;“劳动就业型”,由经济实体出资办理工疗车间,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
在湖城红丰社区“阳光之家”工疗站里, 13名智障孩子正在上文化课,辅导员边讲课边通过游戏为这些孩子进行活动能力训练。站长施佩君认为,工疗站这一平台使残疾人通过最简单的劳动锻炼了身心,“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基本上都参加了社保和拿到了最低工资以上的工资标准,解决了今后养老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目前全市的8家工疗机构已为200余名残疾人提供劳动就业、康复训练、生活照料等服务。
来源: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