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11日讯 立秋过后,高温依然肆虐。我们选取中午12点太阳直射地面的时候,走进百姓的工作生活,与他们一起亲历高温下的辛劳。
记者记录下他们原生态的生活,仔细品味这些细节,我们感受到了务实、坚韧、乐观。菜农、渔民、厨师、养路工、三轮车夫、外卖工……他们展现的无一例外都是微笑,在交谈中,他们一样很少叫苦、很少抱怨,把全部的心智都用来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苦中的乐,支撑起生活的价值。
中午十二点,那一刻,不止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长久的人生状态,是最动人的精神风貌。
吴斌:热浪翻滚捕鱼虾
地点:舟山渔场外延
人物:吴斌等8位渔民
正午的阳光直辣辣地照射着渔船,甲板上腾升着似有似无的水蒸汽,愈发得使人燥热难忍。8个渔民或蹲或跪,围成一圈,分拣刚捕上来的一堆鱼货。
“这是今天的第二网了。”网兜里的鱼刚一放落甲板,“浙普渔64111”号船老大吴斌就忙不迭上前检视。毕啪毕啪乱跳的红虾、触丝蠕动的章鱼,还有一些欢蹦乱跳的小杂鱼,让大伙儿忘却了头上的大太阳,忙着把虾、章鱼等分别归类,装到鱼箱中,然后敷上细小的冰块,整齐地码放在鱼舱里。
渔民汪军仕赤着膊,专心致志地理鱼,额头上渗漏出一丝丝汗珠,黝黑的脊梁上汗潺潺的,透出亮光,仿佛涂了一层油彩。他用手肘拂了一把汗,说:“没事,每天都这样,习惯了。”渔民陈安康热得受不了,干脆拿起桶,往海里舀了一桶水,“哗哗”地从头顶浇下,嘴里直嚷着:“爽,爽!”“海水浴”罢,他又赶紧忙活起来。他说,鱼虾捕上来后,如果是正午,日头毒,就一定要马上分理好,快速放到鱼舱里保鲜,联系海鲜船装运到市场里去销售。“假若不这样,鱼虾鲜度就要打折扣了,有的还会烂掉。”
从中午11点40分起网到12点45分理鱼完毕,整整一个多小时,8位渔民“烧烤”在太阳底下。“我们这是在蒸桑拿浴。”青年渔民张波抖抖汗衫说:"大海上,无遮无拦的,虽说时有海风吹来,但紫外线却格外强烈,那种又湿又粘又热的滋味,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
理好鱼,网又放下去了。老大吴斌说,他们船是拖虾作业船,8月1日开捕的,前阵子因受台风影响,没捕几天。这次“梅花”台风刚过,8日早上,他们就和沈家门街道的20多艘拖虾船一起开船了。“拖虾是个辛苦活,没得停的。一个昼夜要拖四网,一般6个钟头一网;这6个钟头里,5个钟头在拖,1个钟头起网理鱼,渔民们是轮流着打个盹、眯个眼。”
王伟:脚踩车轮苦亦乐
地点:嘉兴市越秀北路
人物:人力车夫王伟
俗话说“三伏在秋”,人力车夫王伟的秋天还没来临。
正午12点,太阳凶猛,王伟拉着客人,一身白色的衣裤已经湿透。他正在努力翻越市区的一座桥。平时稍微使把力就能过去的桥,今天好像突然变得陡峭了。每蹬一脚,王伟都觉得车子没前进多少,还有往后滑的趋势。
肚子咕咕叫、嘴唇干得冒烟、皮肤粘糊糊又有些痛,王伟有些脱力了。不过,一想着家里的老婆孩子,王伟的力气稍微恢复了一点。12点10分,在经过了3座桥后,王伟终于把客人送到了目的地。他将赚来的8元钱放到车前的铁皮盒子里,停了下来歇口气。
王伟的人力三轮车虽普通却花费了他不少心思。车厢两侧都有红色的布条,防止下雨的时候雨水溅到座位上,而在车把两侧,王伟都用白布条绑了两个歪歪斜斜的“后视镜”,保障“行车”安全。
一摸塑料水瓶,王伟才发现早上带出来的一大瓶水早就见底了。而搭在车把手上的毛巾也烫得吓人,擦汗的时候感觉又硬又粗糙。没歇息几分钟,他一边想着要花5毛钱在饮水机里打一瓶水,一边往家里踩,同时还要注意路边的行人,看看能不能顺路再做一笔生意。
今年25岁的王伟是河南周口人。今年2月,在老乡的介绍下,他带着妻子和1岁多的孩子,来到嘉兴,加入700多人的三轮车车夫队伍中。每天早上8点到半夜2点,王伟踩着三轮车穿行在嘉兴的大街小巷,仅仅在吃饭时赶回家,扒两口饭又马上出来,生怕耽误了生意。
“夏天最辛苦,人们嫌热,一般都不太愿意坐三轮车,只有在打不到车的情况下才会坐。嘉兴桥又多,很费力的。我每天只睡6个小时,一天才能赚100多元钱,差不多一个小时10块钱。等到秋天了,生意会好些。”王伟说。
比起老乡来,王伟的收入算是不错的。然而,一家三口靠他一个人养,孩子、租房的开销都不小,一个月光生活费就要2000多元,三轮车月租400元,加上物价太高,两三天才吃得上一次肉。
王伟以前在老家开了几年出租车,后来押金涨到了几万元,他就来到了嘉兴。他觉得嘉兴这个地方还不错,计划要在这边再干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