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1日讯
“要填饱肚子,种稻谷;要赚够钞票,种蒲草。”这是流传在路桥区金清镇南明村的一句话。这个靠海的村子是台州种植蒲草历史最悠久的地方——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市其他地方的种植规模,远远赶不上这里。
不过,最近几年,由于种植蒲草的艰辛,越来越少人愿意再涉足这个产业,原来的“富贵草”也渐渐地被荒在地里。为了让这个产业重新崛起,南明村村民徐正利决心研发相关的机械设备,让蒲草产业不再靠天吃饭。
蒲草季,下田采收的全是50多岁的人
蒲草,是传统用来做草席、草帽的原料。诚如它的用途,蒲草的成长、采收季节也是在夏天,并且越是炎热其长势越好。“烈日当头的中午,在田里干上数个小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都吃不了这个苦。”金清镇农办的沈心友告诉记者,采收蒲草的活并不轻松,“蒲草要当天采摘、当天在烈日下暴晒,不然,没晒干的蒲草,就不能用来编织草帽、草席。”
除了采收条件艰辛,大家还发现一个问题,要把蒲草晒干太依赖天气了。比如,你忙活了三四个小时晒蒲草,突然来个阴雨天气,那么,这些蒲草都会浪费,先前的活也算白干了。沈心友说:“正是这些原因,种植蒲草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一辈的人都不愿意干,下田采收的全是50多岁、上了年纪的人。”
远近闻名的“蒲草村”
只剩下十来户人种植蒲草
徐正利,今年近50岁。他说,在他印象里,从他的爷爷辈开始,家里就种蒲草。
那时,在南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蒲草。而到现在,整个村里,只有十来户在种。据沈心友介绍,在1983年的时候,作为种植蒲草大镇,金清镇有八九千亩蒲草;而到了2010年,全镇种植蒲草的规模只有四五百亩。其实,蒲草的价格这几年涨了很多,市场前景很好。据了解,15年前蒲草每公斤只值1元至1.2元,现在每公斤能卖到18元。
面对这种情况,徐正利颇有感触:“再这么下去,我们这个远近闻名的‘蒲草村’也要消失了。”做了15年草编生意的徐正利告诉记者,自己走南闯北这么些年,从没发现有比家乡质量更好的蒲草,“由于靠海、盐碱度适中等因素,我们村的蒲草更有韧性,编织出来的物品也更有光泽,耐磨性更好。”
研发烘干机采收蒲草
以后不再“靠天”
“蒲草可是个好东西,用它做的草席,比其他材料编织的草席更适合人体。”徐正利说,这些年来,他从没有放弃蒲草编织这个生意,并决心发展村里的蒲草产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宁波看到了一种专门用来烘干马兰草的烘干机。
“马兰草可以不用靠天烘干,为什么蒲草不行呢?”徐正利仔细研究了这种烘干机。在他看来,马兰草是三角形的,蒲草是菱形的;马兰草根细些,蒲草根粗些,其他都差不多,“应该可行”。于是,他采购来烘干马兰草的烘干机,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改造。前不久,他终于研发出了专门用来烘干蒲草的烘干机。
“这个烘干机,不仅使人们免于在烈日下劳作,还解决了靠天采收蒲草的问题。”沈心友介绍,之前,从来没有人采用过烘干法采收蒲草,“这个机器,也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
另外,蒲草烘干机的使用,也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以采收一亩蒲草来算,单纯靠手工,一个人要干上25天;而使用烘干机,一个人只需10天就能干完。徐正利说,随着蒲草烘干机的广泛使用,有朝一日,村里的蒲草产业又会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