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三门8月14日电(记者 叶晖 通讯员 贺军 梅志)“我想在县城开一家规模大、品种齐的水果店,不知道哪个社区的人流量比较大?”
“绿洲、安居小区的人流量不错,你可以去看看。”
“周边市民购买力如何,最好做下市场调查。”……
这是三门县几位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过,他们的交流是依靠一个名为“三门大学生创业互助社”的QQ群而进行的。在群里发问的大学生叫马招江,2006年7月毕业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他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但找不到门路。现在加入创业互助社,在QQ群里与同龄人讨论后,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楚了。”
成立大学生创业互助社,是三门县在新形势下探索破解大学生“创业难”的大胆创新。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回乡。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该县先后有3470多名大学生回到家乡,占大学生总数量的55%。他们有知识、懂技术,创业积极性十分高,但成功率很低,还不到5%。
该县主管部门在分析后认为,大学生“创业难”,难就难在缺少一定社会资源与实践经验的他们,个体力量十分薄弱,抗风险能力极差。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该县于今年7月份正式成立大学生创业互助社。互助社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培训、交流、合作、发展、维权的平台,目前已有160多名大学生加入,且报名者还在不断增多。
作为大学生的“娘家人”,政府部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来自该县劳动、农办、农村信用联社等18个单位的49名工作人员组成了创业服务团,帮助大学生熟悉政策业务,掌握创业技巧;10位办农家乐、搞软件开发、农业合作社的创业典型被聘为创业导师,提供创业经验指导。创业俱乐部、创业互助论坛、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网站、微博、QQ群等等,一个个互助平台也先后建起。
资金短缺,是大学生普遍反映的一大难题。对此,该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三门县普通高校毕业生小额信用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为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合伙经营的,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
80后大学生尚建龙是创业互助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目前已拥有两家装饰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加入互助社后,他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打算和另一名社员合作制造销售模具,在互惠共赢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