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5日讯 8月14日,笔者来到海拔近700米的武义县泉溪镇董源坑村千丈岩山上,只见20位农民分工明确,有的在清除竹园内的杂草灌木,有的在松土、开沟,有的在施肥。
董源坑村地处武义县东南角,与丽水市缙云县交界。该村有毛竹林面积3500多亩。由于没有上山的机耕路,董源坑村村民世世代代都是沿着羊肠小道把毛竹背下山来,再转运出去。今年66岁的俞古明从17岁开始上山背毛竹,一背就是40多年。2001年,该村整体迁移到离村庄15公里外的桐琴镇东皋村,村民很少返回老村,大部分竹林处于半荒芜状态。
针对这一情况,桐琴林业站工作人员当起了“红娘”,以引导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有实力、有技术、善管理的武义丰华木业有限公司通过林地流转,企业投资改造低产毛竹林,发展笋竹产业。
规模化林地流转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背毛竹的工钱不断上涨,以前一年下来毛竹收入只有2000余元。自从竹林由村里统一转包后效益大不一样了,今年就有了1.28万元收入。”今年60多岁的周之生说。
近年来,武义县结合县情林情实际,按照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林地面积15万多亩,扶持了一批林业大户和林业专业合作社。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