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9日讯 外地媒体报道:“温州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约有20%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企业、部门发现,温州私营经济并不像所传的那样糟糕,相反,它的发展势头仍然强劲。市工商部门公布的《温州市2011年度上半年个私经济运行分析》显示,上半年确实有不少企业倒闭,但在正常范围内,与去年同期相比,倒闭的企业数还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企业新开业量在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7.87%,户均注册资本超过211万元。
不存在“大面积倒闭”
上半年,有外地媒体、经济学家指出,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温州约有20%的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针对传闻,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处长黄寿君曾出面澄清,外界所谓的“温企倒了”、“20%企业停工和半停工”等说法是不准确和片面的。他指出,近年来,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资金和出口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增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确实明显增加,新一轮的行业洗牌现象明显。但是,由此判断20%的中小企业停工和半停工是言过其实的。他们曾对全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的15521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1009家停工和半停工,倒闭企业250家,合计1259家,占调查企业数的8.1%。
温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张一力认为,因员工工资、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形势不好等原因,我市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确实比较困难,但传言的“大面积倒闭”是不存在的。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仅3年多,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有部分企业会倒闭。周期性的企业淘汰是正常现象。
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了这点。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注销私营企业1215户,与去年同期相比注销量减少6.18%。新开业的私营企业有8525户,比去年同期开业的6667户,增长了27.87%。
不少企业在增资扩容
前不久,餐饮连锁企业波特曼、江南皮革等企业相继倒闭。于是,外界猜测,温州很多企业的实体产业都存在空心化问题,资金被抽调到房地产等行业,或直接去放贷。
据张一力观察,目前绝大多数温州民企都直接或间接与房地产有关联,国家信贷收紧使不少企业贷款无门,而房产限购令又使他们所开发的楼盘或自己所拥有的房产滞销。资金一旦卡壳,必然影响其实体产业。
“部分投资房地产不假,但并不是全都‘不务正业’。”据一名常与企业打交道的工商人员介绍,搞实业可能不如投资房地产、小额贷款等赚得多,但很多企业还是一条心在做实业。温州市初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海英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从事食品行业,曾想过转移到其它行业,但结果还是舍不得放弃自己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产业,因为那是他们奋斗发家的缩影。
工商部门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仍有很多企业在增资扩大规模,新开业企业的注册资本也在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在册私营企业77297户,同比增长15.01%;其中,亿元以上私营企业207户,同比增长41.78%;1000万—1亿元私营企业4513户,同比增长18.02%;500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5214户,同比增长15.20%。新开业企业注册资本达1804931万元,同比增长67.58%,户均注册资金达211.72万元,同比增长30.06%。
目前面临三大压力
温州私营经济的问题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严重,但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
“无风不起浪”,据市工商局企业监管处工作人员分析,温州私营经济正面临三大压力。
资金压力。在国家的金融政策下,金融部门加强信贷管理,企业贷款“门槛”提高,规模减少,及原材料涨价等,企业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资金紧缺,部分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增加,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直接影响。
招工压力。受中西部地区鼓励当地青年在家就业政策和东部大城市物价上涨幅度快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工资在上涨,但在通胀的压力下,再加上温州消费水平较高,很多外来打工者选择了离开,导致相当一部分招工机制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招人难、留人难。
大环境压力。我国经济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经济发展的转折态势正在日益形成,若产业结构得不到及时转化或升级,必然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如一些低端企业,依靠低工资、低生产要素价格,赚点加工钱,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幅度较大,国内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加上成本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增大。
来源: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