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和家长来到浙大紫金港校区。 本报记者 李震宇 实习生 陈禹羲 摄 |
浙江日报杭州8月22日讯(记者 吴孟婕 通讯员 周炜) 两个多月前,全国933万莘莘学子共同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重大转折——高考。今天,他们中的5700多位幸运儿怀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走进浙江大学的校园。
我们想知道,面临角色转换,这些90后的大一新生准备好了吗?
经历了两天两夜的颠簸后,昨晚10点,来自新疆的浙大预防医学专业新生、19岁的阿迪莱背着行囊走下火车。与她同行的,不是父母,而是同为新生的20位老乡——“我们自己去报到!”这是他们的“独立宣言”。
但绝大多数家长还是难以“放手”。今天,记者在浙大校园看到,几乎每位来报到的学生身边都有提着大包小包的家长陪同,最大的一个“亲友团”有七八人,似乎是全家出动。为此,校方专门预留了100多个“零点床位”,并开放了小剧场,解决他们的休息、住宿问题。不仅如此,食堂、安保等后勤部门也全力以赴,确保全天候正常运转。
正午时分,宁波的卓同学一家来到设在学校风味餐厅的新生报到点,工作人员把小卓的父母拦住了:“学生凭录取通知书进入,家长请配合在外等待。”
“放心,没问题的。”小卓一脸自信地转身走入大厅。
“你好,欢迎来到浙大。”几位高年级志愿者迎上来,递上了一本“新生始业教育手册”。他们的身后,是新生报到的第一站。
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小卓从信封里取出了随录取通知书一并收到的校园卡,这也是她今后4年的校园“身份证”。
刷卡、核对信息、扫描、打印……不到一分钟,小卓手上已经多了好几张通知和说明,而更吸引她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递上的那枚小小的“浙江大学”校徽。
不远处,缴学费的柜台前人头攒动,但小卓径自走过了这个最火爆的区域。原来,一周前,她就已经按照“新生报到指南”的提示,通过银行汇款完成了交费和确认工作。“这下节省了不少排队时间。”她高兴地说。
随后,小卓又陆续咨询了通讯服务、保险的办理事宜。在大厅的尽头,就是她此行的最后一站:军训服装领用处。
“我是人文学院的,应该属于‘丹阳青溪学园’。”小卓嘀咕着,站到了一列队伍的尾端。领到装备后,她还特意打开袋子,核对了鞋子、衣服的尺码。这个动作,让在一旁观察的浙大求是学院党委书记、学工部部长金海燕连连点头。
小卓的报到流程只用了不到5分钟。截至记者12点半离开时,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显示,已有4878名新生完成了注册,占报到总人数的84.4%。这其中,有120位贫困学生在学校开辟的“绿色通道”中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领取了两个月的生活费补助和一个免费寝具包。开学后,他们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及各项助学金。
在新学年的班主任名单上,家长们欣喜地发现了中科院院士张泽的名字。206位班主任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任职比例比去年有明显提高,22位是正教授,还有93位副教授。
浙大的班主任队伍一直以年轻教师为主力,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资历教授的身影。“对于高校来说,培养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金海燕说,“优秀教授当班主任,无论是指导学习、引导人生,还是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浙大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全元从2003年起就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乐趣。“有些老师对当班主任‘望而生畏’,其实,我们的身后还有辅导员、学长组、班干部的大力支持。在授课、科研之余,更多地走近学生,这是每一位大学老师都应该做的。”
据了解,浙大是省内新生报到最早的高校,这意味着,新的学年,新的梦想,新的奋斗,即将陆续起航。新生们清澈而明亮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你好,新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