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绍兴路上的一家“山寨”某知名快餐连锁品牌的小快餐店黯然拉下了卷闸门,宣告经营失利。虽然玻璃窗上贴着“转租”的告示,但经营者还是想好了“万一转不出去”的对策。“转租告示贴了一段时间了,可是问津者很少,或许是因为天气太热,大家都不愿赚六月钱吧。”他说,“我想过了,如果两周内还是转不出去,干脆转型卖炒菜了。”
这家快餐店的经营者告诉记者,开张初期,生意还是不错的,顾客以周边打工的外地人居多,“这些客人就餐都是图便宜的,所以我这里花十来块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他说,“但是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我总不能亏本赚吆喝吧,稍微一上调价格,居然立竿见影没了生意,到现在无以为继。”
那么,原来这批顾客“流”到哪里去了呢?该经营者说,调了价的快餐人均消费在20元上下,和周边众多卖炒菜的小餐馆的人均消费差不多,“五个打工者一起吃快餐要花100元,这个价钱可以在小餐馆点炒菜吃,还能叫上几瓶啤酒,所以我估计这些顾客全跑到旁边小店吃炒菜去了。”他猜测说。
记者在该快餐店周围逛了一圈,发现小餐馆无数,虽然卫生状况堪忧,却得到众多顾客的青睐。三五个人叫上热腾腾的七八道小炒,再人均一瓶啤酒,结账居然还要不了百元,与快餐店相比,优势非常明显。而且从厨房备料和人工操作来看,形式相对“机械”的快餐店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胜出,难度很大,这也难怪那位快餐店的经营者无奈之下想卖小炒了。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