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场”满天飞
打开去年8月编制出版的最新版《金华城区图》,你会发现上面很多楼盘名称与实际使用名称不符,这也是地名普查中遇到的困扰之一。
比如,我们熟知的蓝湾国际花园图上标为“蓝湾花园”、三江国际花园标为“三江花园”、利玛国际花园标为“利玛小区”、御江帝景标为“婺江帝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折中方案,因为房产公司所用的名称并不规范,最早叫小区、新村的还好,后来‘国际’、‘广场’满天飞,洋名、怪名和带有王公权贵封建意识的名称也屡见不鲜,而这些名称都是有特定要求或限用、禁用的。”市地名办工作人员坦言。
根据《金华市区地名总体规划》,比如以“花园”作为通名的,应有较多的人工景点和绿地,其绿地面积不少于总占地面积的40%,少于这一比例就不能叫花园。对楼盘名称上冠以“国际”、“中华”、“广场”等语词,有关地名管理规定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有的一幢公寓就叫某某广场,让人啼笑皆非。
在建筑物的实际命名和使用中,未批先用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开发商没有地名审批意识,楼盘取了个名字叫开了,市民们也都熟悉了,谁知却是一个不规范的地名。但在正规地图中,又不能将错就错予以默认,只得采用折中的办法。
两个“山头下”地名之争
如果让你投递一封信,投递地址栏写着金东区山头下村,那么收错信的概率非常大。
因为在金东区有两个山头下村,一个是孝顺镇鞋塘边上的山头下村;另一个则是傅村镇临近义乌的山头下村,属于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尽管傅村镇的山头下村行政上早改为双溪村,这次普查我们发现村民们基本上还在沿用老村名,一个区两个行政村用同一个名称,容易带来很多不便。”市地名普查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在9年前出版的《金华市区图》上看到,傅村镇山头下村标注采用了“山头下(双溪)”的折中办法。在2009年12月出版的《金东区行政区划图》上,依然采用这一兼顾行政使用和村民习惯的标注方法。而到去年12月的《金华市地图》上,则正式标注为双溪村。
作为沈约后裔聚居地,傅村镇山头下村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村民们显然不愿意丢了这块老祖宗留下来的牌子。而且,山头下村既是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又是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均是用山头下村的名称申报。改称“双溪村”,村民无论是习惯上还是感情上都不容易接受,基本上是“你改你的,我用我的”。
根据《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在本省任何一个县(市、区)范围内的村、居民区,地名应当不重名。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村民习惯与地名规范的纠葛,依然困扰着这两个“山头下村”。
“戴家畈”怎么成了“对家畈”
汪下滩写成王下滩 寺后皇变成寺后王
“地名用简化、异化替代,也是我们普查中发现地名使用不规范的一个表现。”市地名普查工作人员对记者透露。
很多“老金华”都知道,在市区三江街道万达社区有个叫戴家畈的地方。但在第二次地名普查中,社区里普查上来却叫对家畈。“戴家畈”怎么会变成“对家畈”呢?
在最新版的《金华城区图》上,记者找到了一条叫“对家畈路”的小弄,显然当地居民都已习惯把这里叫对家畈。
“第一次普查时,这里应该叫戴家畈,戴家畈就是姓戴人家聚居的地方,这是一个有来历的老地名。”参与地名普查的工作人员介绍,后来可能因为方便书写的缘故,“戴”字变成了“对”字,加之戴家畈现在姓戴的人并不多,后来大家也渐渐习惯了叫对家畈。
戴家畈变成对家畈,并非个案。这次地名普查就发现,汪下滩写成王下滩、寺后皇变成寺后王。不过幸运的是,这些还只是少数居民的误用。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很可能就会像戴家畈老地名一样,渐渐消逝。
“老地名如果不注重保护,很容易湮没、消失。”市地名办主任章跃宏认为,老地名承载了金华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也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烙印,正是有这些老地名的存在,金华也才成其为金华。
他告诉记者,地名管理部门将在第二次地名普查形成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对老地名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保护老地名,就是保护金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