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鹰
到了《断桥》剧组在传媒大学排练厅的时候,早就过了午饭时间,可排练厅的大门还是紧闭,偶尔有一两句模糊的歌声从里面传出。快到下午1点半,才到了午休的时间,留着半长头发的总导演王晓鹰过来打了个招呼,“要先去看看多媒体那边的情况。”
那是个空着的排练厅,我们坐在一边,王晓鹰就在另一边和制作人员讨论如何用多媒体体现出断桥的春夏秋冬变化。他的声音不小,隔着十几米还能听到:“要是做得和舞台上一样,那就完了。”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王晓鹰才真正坐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时候,他的声音小了很多,语速也慢了下来,“别问我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就行。”可很快,一个问题就让他沉默了一下。那不是一个特别的问题——国家话剧院的副院长,王晓鹰这段时间其实很忙,可为了《断桥》,他就在北京与杭州之间飞来飞去,这次他待得最长,大概有一周时间——“《断桥》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你?”
真正的答案是过了一会才听到的,中间,我们从《断桥》聊到了百老汇。王晓鹰更为人熟悉的是他的话剧作品,可他却对音乐剧非常感兴趣,还专门到百老汇研究过那边的音乐剧。现在,国内的戏剧氛围好了很多,像音乐剧也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比如前段时间在演的《妈妈咪呀》,“不过那是精缩版,大概只有原剧一半的内容。”
《断桥》不是王晓鹰的第一部音乐剧作品,却是非常特殊的一部。“音乐剧对观众要求不高,但是对创作、制作、演员的要求要高很多,”所以投资会比其他戏剧大很多。国内一般都是由专业院团在做,《断桥》是王晓鹰接触到的第一部完全由民间投资打造的音乐剧。
王晓鹰欣赏百老汇那种音乐剧创作模式,先把剧院给定下来,音乐剧在创作的同时,剧院那边就专门针对剧进行改造,剧出来之后,起码要在剧院演一年,“演不到一年,你就亏本了,因为那边票价不高。”
《断桥》在运作方面,很有了这种纯商业制作的味道。发布会当天,投资方之一的浙江鸿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就宣布已经在国内签下了上百场的演出合约。而国内的剧,很少有这样把市场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更别说专门定制了。王晓鹰说:“国内很多人才刚刚有这种意思,《断桥》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尝试,在体制内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当然这样的尝试,运作起来遇到的困难也会很多,“不是光有热情,光有钱就行了。”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在他看来,这部剧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是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我相信只要做好了,这样的运作完全可以取得赚钱。”王晓鹰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出实验味道十足的话剧《魔方》,曾经被认为是戏剧界的先锋人物,现在他也开始探索起戏剧的商业模式。
当然《断桥》吸引王晓鹰的不仅仅是这种全新的创作模式。杭州这边曾经多次向王晓鹰发出创作邀请,这次他终于来了,是因为《断桥》这个题材的吸引力。在他看来,《断桥》里白兰与许风那段跨越大半个世纪、隔着一条台湾海峡的爱情故事里,其实可以容纳非常多的艺术内容。比如在剧中的每幕里,都将有一个越剧演员上台,表演《白蛇传》中的一个选段。在《断桥》中,这样的杭州元素很多。
王晓鹰希望通过《断桥》也能让更多人看到西湖,看到杭州,“不光是湖光山色,更多的是文化,是情感。”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他对《断桥》将在明年登陆百老汇的消息并不像别人那样兴奋,他更看重的是在杭州的首演,这部剧能不能打动杭州的观众。“不能说这部剧第一次亮相就会很完美,但我希望它会很好看,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