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30日讯(报道组 骆战红) 城镇边缘的乡村,往往是外来流动人口的第一聚集地,也是流动人口最终融入整个城市的第一步。玉环探索性地在当地城中村里建立流动人口社区,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他们的探索,使得社会学家眼中的边缘地带,转化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
这两天,40岁的王红燕每天上午11点不到就卖完了水果,早早收摊,回到租住在玉环县楚门镇山北新民小区8115号房的家。
27平方米的单间公寓,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拾掇得井井有条。王红燕告诉记者,她和丈夫2005年从老家湖北利川来到玉环,在山北新民小区一住6年,亲眼看着小区开起超市,办起幼儿园,建起图书室、健身广场。小区的物业管理越来越周到,哪家的下水道堵了或抽水马桶坏了,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免费修理。6岁的儿子也日托进了小区的幼儿园。
“在这里,我们不仅解决了打工住宿的问题,更找到了在玉环生活的感觉!”王红燕开心地说。
山北新民小区是玉环县目前最大的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每天都有新玉环人申请搬来这儿,可实在没房可租了。”山北新民小区党支部书记郑贤平笑着接口说,小区目前入住了854户、2200多名来自全国7个省的务工人员,近3年来,出租户稳定率在98%以上,五年以上的租户逾半。
村里建起“特区”
山北村地处楚门镇镇北,是镇上的“城中村”,1000多人口的村,外来人口数量就超过了800人。为了让外来人口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2000年,在镇政府引导下,山北村村集体投入400万元,在村级留用地上建起这个新民小区,专门供外来人口居住。
这块留用地,也是当地村民眼里的“风水宝地”,地处闹市,却闹中取静,三面环河,风光秀美。不少村民舍不得,租住在该村的8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则期待不已。2002年底,小区一期工程448套简易平房建成,仅23天就全部被租走。
来自江西乐安的戴安祥是第一批住进新民小区的住户,回忆起10年前搬家的情景,他激动地说:“与自搭自建的简易房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的感觉!”
42岁的戴安祥和妻子现在租住的这间单身公寓,拥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每月房租比租民房仅贵20元。电路、水管、电视网线全部布齐,小区还配置了公厕和澡堂,每天有清洁员随时保洁,大门有保安和监控探头盯着,整洁、安全。“我很知足!”去年,夫妻俩收入接近6万元。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大幅提高,他们想改善住宿条件的愿望很强烈。尤其是他们的子女,结婚大多申请租套房。现在小区的套房全都住满了。”郑贤平说。
组团服务进社区
生活不仅仅是有房子住,还意味着服务设施、社会交往等更多的东西。当地政府通过整合资源,为山北新民小区送来了“组团式服务”。
今年12岁的湖北籍小姑娘肖利说,她最喜欢“星星点灯”关爱基地了。以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她和小区里的60多名学龄孩子总是无人管带。去年5月1日,镇团委在小区建起了“星星点灯”外来民工子女关爱基地,现在他们一放假就往小区综合管理楼的“爱心教室”跑。县东方中学的志愿者师生每周都来,教他们做功课、学技艺、做游戏。
“6月份孩子们举办了一个成果展,向父母展示自己所学的舞蹈、书画、电子琴演奏、朗诵等技艺。”镇团委书记应丹说。
2009年9月,小区建立了外来青年团支部。张震的生活也变得多彩起来。20岁的张震2009年从湖北老家到玉环打工,平时下班后就无处可去。现在他很乐意参加团支部开展的各种活动,还由此结识了不少当地朋友。
社区党支部则成为小区的全职服务机构。9名外来流动党员在自己的租屋门口,亮出了“党员之家”的红牌,每个人自己所住的楼,就是个人的服务包干区。今年以来,他们已帮助居民解决劳资纠纷及治安案件共涉案金额40多万元,为困难老乡申请关爱、救济款项1.1万元。
据县流动人口管理局2010年抽样调查, 90%以上入住者对生活环境满意或比较满意。
外来工有了发言权
来自湖北咸安的郭松平,去年11月当选为山北新民小区党支部副书记、山北村支部委员,代表小区新居民全面参与山北村级事务。至今,他已参加了大小10多次村务会议。今年3月,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他向村支部建议,分批将新民小区的简易平房改造成高层公寓,满足更多新居民入住的要求。
“玉环县近期出台了三年住房保障规划,强调新民小区的宜居性,要求将流动人口居住点建设成公园式小区,千人居住的小区要按社区标准建设,做到购物有超市、看病有诊所、学习有图书室、运动有篮球场等。山北新民小区还有提升的空间。”郭松平说。
在山北新民小区南区,山北村民叶菊花承办的小区环保幼儿园已坚持10年,除了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有30名本地孩子。为此,孩子们既说普通话,也学玉环方言。“我这儿有好多孩子就出生在小区里,有的都离园上小学了!”叶菊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