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期《新闻1+1》列出了这么一组数字:中国农大农村户籍新生跌破三成,城镇跟农村的学生比例从去年的6:4,变成了今年的7:3;清华新生县级中学生所占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左右降到现在不到20%。
还有一对反差明显的数据,2010年清华大学的新生中,农村孩子占了17%,而同年,在全国高考的大战场上,农村孩子的数量占到62%。同时更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的生源是一直在呈一个下降的趋势。
这些数字似乎为近日很火的一个帖子《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做了印证:眼下,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
回望过去,50后、60后来自农村的苦孩子一抓一大把,如今不少早已迈入成功人士的队伍;70后、80后的农村孩子进城工作、创业后成功的也比比皆是。寒门出贵子的案例并不少,那么,90后、00后真的会遭遇“寒门难出贵子”吗?
据了解,目前农村学生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类的学校,即所谓的二本以下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专科、职业院校等等,而在那些处在金字塔的尖上的研究型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则越来越少。
很显然,寒门学子上名校已是越来越难,想通过高考一战挤入名校的路也越走越窄。培根曾这样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或许多年之后,我们即将看到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导致的贫穷传递,城乡落差的鸿沟愈加明显。
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中,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除此之外,高考各种政策性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也都几乎与农村子弟无缘。
教育助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如今,却在加速着城乡间的贫富差距。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