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诸暨9月1日电 (记者 徐园 通讯员 沈志坚) 马上要到香榧收获的季节,诸暨市赵家镇的榧农不时要到山上看看:高大的香榧树上,挂满一颗颗橄榄般大小的青果。今年,这些青果经过加工、包装后,将首次打上“枫桥香榧”这一国家地理标志。
“为这个标志,我们整整准备了10年。”诸暨市质监局综合科科长徐梓荣告诉记者,目前“枫桥香榧”地方标准已形成报批稿,从种子、育苗、种植,到生产、加工、流通,都有一系列标准来规范。
从“三代树”到“致富树”
香榧树是诸暨一带有名的“致富树”,一公斤炒制好的香榧零售价格高达三四百元,一户人家有两三棵香榧树,便可解决吃饭问题。
不过,十几年前却还不是这么回事。“早先,我们家有六七棵香榧树,一年也就产四五十斤香榧,价格也便宜得很。”赵家镇榧农何金灿告诉记者。
在当地,香榧也被称为“三代树”。这有两层含义,一是香榧树产果需要30年,爷爷种下去的树,到孙子那辈才开始收获;二是香榧的果子要两年才能成熟,加上以前加工技术落后,三年才能出产一批。
香榧产业的变化,伴随着农业标准化而来。榧农通过人工授粉、合理施肥、保果技术等来增加香榧树的产量。
“从施肥、授粉到保果,都定时定量。”何金灿告诉记者,比如施肥,以前是毛估估,现在是定时定量,像冬施基肥,每10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要增施30公斤有机肥一次。
“现在香榧树的产量比以前提高至少两倍以上。”何金灿说。如今诸暨每年出产香榧1000多吨,占全国50%以上,有八万多人依靠香榧生活。
每个环节都有标准
“香榧生长在四季分明的环境中,但又喜湿润、温度要偏低一些的地方。”搞了10多年标准的徐梓荣,如今俨然香榧专家。
2010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枫桥香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随后,《地理标志产品枫桥香榧》地方标准从今年3月启动编制。“从今年起,只有枫桥镇、赵家镇、东白湖镇、陈宅镇、璜山镇、岭北镇、东和乡7个乡镇出产的香榧,才能称为枫桥香榧。”徐梓荣说。
一粒长卵圆形的种核,棱纹细密平直,重量1.5克至1.8克。如今的“枫桥香榧”,选种有明确界定。“细榧”这一壳薄仁满的品种才算是正宗的。除了选种,一颗土生土长的“细榧”要成为“枫桥香榧”,还要经过一道道标准化程序的“历练”。
“拿杀虫来说,不用传统直接喷洒农药的做法,而是采取灯光诱杀。”何金灿说,另外在加工工艺上,采收后需经二次堆沤法,待香榧内种衣由红转黑后选择晴天洗净晒干加工,时间从传统两三个月缩短为二十多天;炒制时,要先用旺火将粗食盐炒到80℃至85℃,再放入香榧热炒。
随着9月中下旬香榧开采季的到来,如今已是“老何香榧”掌门人的何金灿,这两天忙着和其他榧农商量如何申报使用地理标志的事情。“我们定了规矩,今年枫桥香榧在炒制过程中,不能加任何添加剂。”他说。
日前,诸暨在全省试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茶叶、果蔬、绍兴鸭等9个农产品也将推广标准化做法,到2013年,全市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力争达到80%以上。“标准化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诸暨将为全省探索可借鉴的经验。”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