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5日讯 截至去年底,浙江省有残疾人口311.8万,加上其家庭成员,涉及近千万人。这是一个人数非常庞大的群体,也是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8月24日起,本报记者参加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对全省11个地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进行巡访。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爱在身边——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
第一站,我们来到嘉兴。
每天10元伙食费
吃上牛奶水煮虾
在嘉兴秀洲区残联理事长施根荣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今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嘉兴秀洲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在这里,残疾人能享受到康复训练、就业培训、文化体育、残疾人托管护理、辅助器具供应等多种服务,相当于给了全区的残疾人一个“一站式”服务新家园。其中,残疾人康复中心开设聋儿培训,脑瘫、智障、肢残康复,社区康复指导等服务项目,并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康复辅助器具。
3楼和4楼是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基地,这也是嘉兴的首个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基地。
“早餐:牛奶、蛋糕;中餐:水煮虾、小白菜油菜、番茄蛋清;晚餐:红烧肉圆、红烧豆腐、冬瓜汤。”这是记者在基地墙壁上看到的“今日食谱”。这里入住的脑瘫儿童每天只需交10元左右的伙食费,就可以享用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一日三餐了。
在3楼,记者看到,基地的引导式教育活动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水疗室、午休室等功能教室的墙壁上都画着生动可爱的卡通图案,俨然走进了一所幼儿园。窗明几净的病房内带有独立卫生间,米老鼠图案的床单和被套让人颇感温馨。
浙江在线09月05日讯
在这些特殊的病房内,住着11位从0到6岁的脑瘫儿童和他们的看护家长。由康复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和特殊教育老师组成的引导式教育工作人员每天都陪在这些孩子的身边,教他们音乐、绘画,练习语言表达并利用康复器材进行科学训练。11名受训脑瘫儿童的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2名儿童明显好转。
“粉红阿姨”摇着铃铛
引导患儿学步
走上3楼教室,见到几位老师、家长正在认真地帮助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
这里的康复护士和特教老师统一穿着粉红色工作服,她们在孩子们口中,有个形象而又亲切的称呼——“粉红阿姨”。小朋友们每天在她们的教导下进行语言矫正和康复训练。一位老师告诉我,部分脑瘫儿童的智力与正常儿童没什么区别,只是行动还有些不便,长期坚持正规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他们恢复肢体功能。
“佳培,往前走,来来。”在教室外的走道上,黄老师手拿着铃铛,坐在滑轮小板凳上,一边摇铃铛一边引导着3岁的小佳培前进;小佳培手推助行器,循着铃铛的声音,努力地往前走,每迈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一旁站着小佳培的奶奶,一边鼓励,一边小心翼翼地生怕他摔倒。
黄老师告诉记者,小佳培由于脑瘫导致眼部神经萎缩,现在几乎看不见东西,3个月前来到康复基地的时候,他的双手不能拿东西,双脚也不能走路。每天训练他用助行器走路,成了她最重要的工作。3个月下来,小佳培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可以在帮助下握着助行器慢慢前行了。
“以前他就像块木头,做什么都没有反应。”奶奶张美华告诉我,小佳培小时候由于发高烧落下脑瘫的后遗症。之前他们也跑遍了杭州、上海各大城市进行治疗,现在自己家门口就有康复中心,方便多了。自从来到康复中心训练后,孙子的性格慢慢开朗起来,手脚也活动开了。“会拍小手了,会说‘拜拜’了。”
施根荣理事长说,基地的宗旨是将康复治疗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导员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克服本身的运动障碍及由此引起的系列问题,从而得到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