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普陀9月5日电 (通讯员 翁盈昌 记者 谢国平) “张书记,我听你的,你说得有理,我听得进。”今天下午,在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大蒲湾社区新居民维权中心调解室里,大蒲湾社区暂住居民党支部书记张文球正与安徽籍农民工张成谈话,就赔偿事宜和其解释沟通。
今年4月29日,张成在朱家尖一建筑工地做木工时工伤,造成右手手掌骨折。工地包工头2次代付医药费2000元,随后就没了下文。张文球代其去工地与包工头交涉,向其说明情况。
在5次无果情况下,张文球找到工地主管单位,并于9月2日和3日,两次与双方进行协商,基本达成赔偿协议。但张成还是坚持要按每天160元计算。协议没签。
下午2时半,张文球与张成对面而坐,张文球先拿出法律条文给张成看,“我给你算算,按你算法相差多少?”张文球又拿出计算器,一笔一笔替张成算起细账,“两者相差每天9元,每月相差270元,按你休息4个月计算,你全吃亏也就千把元。你该争取的也基本落实了,如果你不服,通过司法途径打官司,既费时又费力还费钱。我看,你还是退一步,明天去签协议好了。”细账算得张成口服心服。“我明天就去签。把赔偿协议办好。”
忙完这一切,张文球喝了一口茶:“每天到我这里来咨询求助的有很多,都免费帮助民工兄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去年以来已成功调解50余起案子,维权赔偿已到位的资金达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