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核心提示
这几天,正是各大高校开学、新生报到的时间。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发现,今年新入学的农村学生中,把户口迁到学校的很少,按目前报到的情况统计,最多不超过2成。统计发现,过去3年,该校农村学生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八成新生报到不迁户口
家住义乌上溪镇沈宅村的考生沈舰,今年被浙江农林大学录取,这两天正收拾行李准备到学校报到,不过,她的行李箱里并没有曾经的“必备品”——户口迁出证明。经过电话咨询学校招生办老师,得知将户口保留在老家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就业,沈舰和家人决定,上大学不迁户口。
今年,像沈舰一样报到不迁户口的农村新生不在少数。
由浙江农林大学保卫处提供的数据,最近3年,学生将户口随学籍迁入学校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总共招生4762人,将户口迁至学校的有1226人,占总招生人数的25.7%。2009年学校招生总人数为5264人,迁户口的为979人,占总招生人数的18.6%。2010年,新生共5076人,把户口迁到学校的仅为599人,占到总人数的11.8%。
“来我们学校的农村学生较多,超过三分之二。”保卫处的老师说,今年录取新生共有5200多名,其中户籍在农村的有3000多人。目前,新生们正在陆续报到,迁户口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从眼下新生报到的情况来看,今年大学新生将户口迁入的人数将创新低,预计会低于新生总人数的20%。”
据记者了解,类似的情况在浙江其他的高校新生中也同样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拒绝农转非,这在浙江,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选择。
难舍农村户口红利
“村里的地一年一年在升值,如果要建设开发区,还会分到拆迁安置房。”老家新昌的一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家乡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村里每年都按人口分红,去年每个户口近万元。别的不说,光大学四年,就少拿4万块钱。”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进展,农村户籍的利益链条不断增长。以浙江农民为例,农村户口的利益包括宅基地的拆迁、补偿金,承包地转租的收益,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还会有可观的集体经济分红。另外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较城市宽松。种种利益因素叠加,使浙江农村户口的含金量大增。
这个情况即使在浙江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是同样。丽水遂昌县平昌自然村是个人口不过500多人的小村,年集体收入几万元,算不上富裕。可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农家学子开始对“农转非”说“不”。
“我们村土地是按户头分的,一家三口大约有一亩多一点,承包田集中租掉,一年下来租金收入也不少。”一位姓鲍的村民给记者算了算账,他说,这些年,村里还建起了2幢厂房用来出租,一年租金二三万元,这样,他们家去年拿到了一千多元的分红。此外,村里还有些七七八八的福利,比如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会发50元的养老补贴。冲着这份户籍“红利”,今年女儿考上大学,这位村民也没同意把户口迁出去。
迁出容易迁回难
除此外,让同学们不愿将户口迁出的原因是“迁出容易回迁难”。
沈舰的母亲对记者表示,虽然自己所在的沈宅村相对义乌其他村经济条件较差,但依然不愿意将女儿的户口迁至学校。沈舰的意见与母亲一致,她表示,将户口迁至学校没有任何好处,“万一以后迁不回来,怎么办?”
温州文成县百丈漈长塘村的黄芳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大一新生。她告诉记者:“家里人都不准我将户口迁到学校。甚至连高中的老师都和我们说过,户口迁至学校没有好处,怕以后毕业了成为‘黑户’”。
该校另一份调查显示,在已将户口“农转非”的学生中,有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在毕业时将户口转回农村。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负责就业工作的楼伟琳老师介绍,毕业后学生的户口如要落回原籍,会由学校统一提交给人才市场。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学生一直找不到工作,户口会自动落回原籍,至于原籍如何接收,则要由生源地的具体政策决定。也就是说,能不能成功迁回户籍,要看学生所在地的具体政策。“但目前,浙江很多地方对大学生毕业后‘非转农’的态度相当谨慎。”
折射城市生存困境
“万一将来找不到工作,家里还有块地作保障。”来自山东临沂郊城县归义三村的薛贵杰是浙江农林大学大二的学生,大一入学时他已将户口迁至学校。然而现在薛贵杰却向记者表示,他十分后悔自己当初做的这个决定。他身边有很多“农转非”的师兄师姐,人在城市,却找不好工作、买不起房、落不了户,与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境遇相似,而户口放在人才市场还需每天交一定的管理费。因此,他很担心自己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就会变成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
无法真正在城市落脚,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福利,这也是令大学生们不敢轻易将户口带出来的原因。
“大学生们的选择折射了城市生存的困境。”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学生早已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想要在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维持体面的生活变得不易。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城市高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等,已经使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梦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