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陆陆和罗雪华。 陈虹 摄
浙江日报讯 (记者 聂伟霞 报道组 金志良) “关注罗雪华,关注小陆陆,让这对超越血缘的母爱走得更远吧!”前几天,椒江网友“天才”给记者微博发来了一则帖子。
有家就有爱。近年来,椒江区共有500多个孤儿走出福利院,被家庭收养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罗雪华和小陆陆,就是其中的一对。但是,这些收养家庭慢慢地碰到了一些问题,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近日,记者走进这些“特殊家庭”。
母爱,超越血缘
9月1日,是开学第一天,但11岁的小陆陆静静地躺在广州南方医院内科楼15楼的无菌仓里,无奈地想象着上学的快乐。
妈妈罗雪华在无菌仓外一直守护着,“从8月18日顺利做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的近二十来天里,我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罗雪华说。
不光是罗雪华,整个椒江都在关注罗雪华和养女小陆陆在广州骨髓配对的进展,这个超越血缘的母爱故事牵动着椒江每个人的心:为给身患怪病的养女治病,奔波十一年,倾家荡产;自己怀有身孕,却忍痛割爱舍弃腹中的亲骨肉,只为照料养女。以罗雪华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娘》已在全国公映。
在椒江,还有许多像罗雪华一样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的感人故事。椒江区民政局副局长袁义忠说:“除了有爱,部分家庭生活之路走得很艰难,是因孩子生大病而需付巨额医药费造成。”
为了给小陆陆治病,11年来,罗雪华不顾家人的反对,辗转全国各大医院,卖了经营的铺子,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除去政府补助个人捐款外,至今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
“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小陆陆还需继续在广州治疗,还需要十几万费用,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罗雪华说。但记者问及收养小陆陆后悔不后悔,罗雪华说:“不后悔!我一定要把小陆陆的病治好。”
据统计,目前,在椒江500个收养家庭里,有10%家庭为给收养的孩子治病而造成经济重负。
收养家庭有烦恼
随着被收养孩子逐渐长大,很多收养家庭出现了孩子就学、生活、彼此之间相处等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不要来烦我。”这几天,今年40岁的陈女士家很不平静,16岁的女儿小林(化名)因为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而伤心,三天了,她独自一人躲在房间里不停哭泣。
10多年前,陈女士收养了只有2个月大的小林,从小到大,长辈都很疼她。到了孩子16岁时,小林知道自己是抱养来的,感到很伤心。
在椒江,大部分收养家庭都刻意地隐瞒孩子的身世。这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被证实:记者约见了10多户家庭,只有一户家庭愿意接受采访,其他家庭均婉言谢绝,理由是不想让孩子知道是收养的。
“除了不让孩子知道身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因寻血亲而出现家庭危机。”椒江区民政局副局长阮险峰分析说。
12年前,朱女士收养了8个月大的女孩笑笑(化名)。一家人过得很和睦。一个月前,笑笑的亲生父母突然来寻找,打破这个家庭的平静幸福,女孩知道自己身世后,除了痛恨自己的亲生父母狠心扔了她,同时也痛恨养父母,为什么到现在才把身世告诉她。朱女士夫妇和女孩之间的关系大打折扣。
“其实,越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越好。”椒江区教育心理咨询站胡美飞主任说,在适当的时候,养父母应怀着满腔的爱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真相。亲生父母爱他,养父母爱他,他们比其他孩子多一份爱。
特殊人家多笑声
“我收养了一个女儿,由于不听管教,经常出去几天几夜不回,还有偷摸行为,我们夫妇经常教育她,她竟然说不是你们亲生的不需要你们管,你们能帮助我们一下吗?”不久前,民政办事窗口的周亚玲接到了这样一个求助电话。
打电话的是一对残疾夫妇,2001年收养了8岁的小刘芳,这对夫妇视小刘芳如掌上明珠,然而,小刘芳却一直无法融入这个家庭,最终解除了收养关系。
“收养家庭是一种由非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收养家庭是敏感、相对脆弱及容易崩溃的家庭。”袁义忠说,“500多户家庭收养孤儿,每年能为国家节省700多万元的费用,而且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很有社会意义。”
“为了让爱心走得更远,今年初,我们民政部门推出了‘心灵关怀计划’,制定了收养家庭评估制度及收养后跟踪回访制度,及时掌握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并建立了帮扶队伍,帮助收养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袁义忠介绍说。
在近半年的试行中,当地民政实施了“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将1999年以来的收养家庭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对收养家庭的经济收入、文化教育、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被收养人受教育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排摸,500个被收养人未成年的收养家庭全部纳入评估和跟踪回访范围。
袁义忠介绍说,跟踪回访后结对帮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供心理及法律援助,解决收养家庭中家庭关系冲突或紧张、因血亲再现而出现家庭危机等问题;二是提供物质性服务,解决收养家庭因遇到突发灾难、家庭成员失业、病患、贫困等问题,帮助被收养儿童健康成长;三是开展教育和培训,解决与养子女的有效沟通、子女教育困惑,帮助人们科学理智地面对收养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让有爱的家庭走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