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绍兴两地学生朗诵辛亥诗文
记者 李震宇 通讯员 李缪虹 摄
浙江日报绍兴9月9日电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寻访历史,乘着火车去辛亥。
在距离辛亥百年纪念日倒计时一个月的日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诞生了诸多辛亥英烈的绍兴出发了。
今天,浙江日报、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省档案馆联合在古城绍兴举行“乘着火车去辛亥”寻访活动及百年诵读会。
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十四中学、杭州第十一中学的师生们在杭州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启程,乘着火车去绍兴,与绍兴文理学院的师生一起寻访辛亥遗迹,聆听辛亥这一课,高声诵读辛亥经典。
出征
清晨的江墅铁路遗址公园,空气中夹杂着湿润的清新。
百年前,这里曾是杭州最早的火车站,一条南起江干闸口的江墅铁路沿着现在的绍兴路通往湖墅拱宸桥畔,这里曾有过蒸汽火车的轰鸣声。
上午7时45分,杭高、杭十四中、杭十一中的师生在这个镌刻着辛亥百年印记的遗址公园举行了出征仪式。
站在百年后的站台,回望那一场巨变,思绪纷飞。
“百年虽然很遥远,但我们并不陌生。”杭州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许涛向学生们讲述着百年渊源,杭州高级中学的创办者林启曾经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杭十四中和杭十一中同样与辛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杭十四中可谓浙江历史最悠久的女子学堂,在百年前的女权运动浪潮中叱咤风云,现在杭十四中还有一幢文郁楼是专门纪念她的。
杭十一中的学生们也骄傲地说,杭十一中是由惠兴女士创办的,蔡元培、沈钧儒、马寅初等都在那个年代担任过学校校董或教师。
谈着辛亥,聊着辛亥,9时24分,杭州的学子登上了D3212次列车,方向——绍兴,目的——辛亥。
寻访
绍兴,这座静静躺在教科书上的城,承载了太多辛亥的情。
10时30分,列车驶入车站,绍兴映入眼帘。
绍兴文理学院的师生早早等候在了站台上,也许是因为辛亥共同情愫的牵引,两地学生一见面就变得熟稔起来。
在这个初秋的阴雨蒙蒙中,杭绍两地的学生走进了辛亥风景,掬起一捧回忆,触摸起流水般消逝的历史。
细雨中,蔡元培先生的塑像矗立在街口,一袭长衫,面露笑容,纤弱身躯却蕴藏着巨大力量。
古轩亭口,这条鲁迅笔下的“丁字街”,秋瑾的汉白玉雕像静静站立。
献上花篮,深深鞠躬,两地学生在这里表达敬意。
莫道女儿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故居,我们离革命先驱的气息更近了,鉴湖女侠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女中豪杰的豪情壮志。
站在秋瑾就义前穿的血衣的照片前,绍兴文理学院的曾莉莉沉思良久,在本子记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动情地说,如果没有这些英烈,我们不会有现在。
在绍兴纪念辛亥,少不了课本里的鲁迅。行走在青石铺就的古道,乌篷船沉沉的摇橹声,和着淅沥的雨声,阿Q的故事鲜活起来了,《药》里的人物丰满起来了……
寻访辛亥,如品一坛老酒,珍存了百年的回味。“不是身临其境,不能体会其中深意,感受到里面的精神。”绍兴文理学院的苗欣在寻访中体会到了。甚至有学生表示,以后就想研究现代史了,专门研究辛亥。
诵读
“我们的旗帜是红的,它是火,它向太阳,它象征我们的血,它散发出来的是馥郁的香甜……”
铿锵有力的诵读回响在大通学堂的上空,巨幅辛亥英烈的背景图,旧时的长条板凳,幽暗的灯光,大通学堂见证了秋瑾、徐锡麟等烈士永载史册的光辉。这里曾经刀光剑影,今天却朗朗书声。
下午2时半,“乘着火车去辛亥”百年诵读会在这里发出了雄浑的声响,两地的学生,带来了《挽刘道一》、《可爱的中国》等数十篇诗文。
吕文亮和凌威同学朗诵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和《如此江山》拉开了诵读会的序幕;在音乐声中,殷麦蕊、夏菁、张欣彦三位同学朗诵起了烈士白深富写的《花》,字字句句流露着爱国情怀;蒋一扬的《十月的旗帜》,用高亢的声音,激扬的语调,把英勇壮烈展现得淋漓尽致,将诵读会推向了高潮……
秋瑾的亲侄孙秋经武先生也来了,将秋瑾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台下学生听得入神。
松阳县作协主席,本报《辛亥江南》一书的主撰稿人鲁晓敏也来了,他讲起了自己寻访辛亥遗迹的心得,“我们需要那样的担当!那是精神的力量!”
无尽的回忆和着朗朗诵读声,短短2个小时,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一起追思辛亥百年的叱咤风云,一起聆听辛亥百年的英烈事迹,一起诵读辛亥百年的历史回音。
今天的纪念,是为了牢记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也是为了继往开来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