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百姓的心愿。
浙江日报讯 怎样对食品进行“体检”?
宁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检测油条是否合格,就会派出100组人甚至更多,随机到油条摊取样,用塑封装好,写上取样地点等信息,送到检测中心一一检测出数据,然后进行分析。
在这份《2010年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中,取样的批次达到45149,各监管部门还进行快速检验100多万批次,进行大面积的筛查,检验检测数量和覆盖面基本接近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指标:发达国家和城市的食品监测量每年要达到每千人4批次,在这个量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能够反映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
漫长的取样过后,是冗长的数据分析。该报告从提出设想到最终成稿,历经半年多的时间,修改十余次,才在宁波日报面向公众全文公开。
据史小华介绍,目前每个批次的检测费用在700元至800元人民币,检测4万个批次,宁波各级政府每年要为食品安全投入将近3000万元人民币。市政府还积极扶持检验能力建设,并鼓励社会第三方检验机构发展,政府检验实行服务外包,目前全市有检验机构37家,检验仪器原值达到4亿多元,从业专业人员400多人。
发布详实的食品安全“白皮书”,宁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布这份食品安全报告,就是要尽到政府对社会的责任,让公众重新树立起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史小华这样说。经历过三鹿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后,公众对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引起恐慌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得不到关于食品安全的全面的、科学的、权威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有利于构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宁波居民对宁波市食品安全放心度达到95%,并已连续4年呈上升态势。
“食品检测量要从目前的每年4万批次增加到6万批次,年食品检测量将和上海、香港一样。”这是史小华给出的目标,他说,覆盖面越广,越能查出“漏网之鱼”。这样一来,宁波财政投入要多花1000万至2000万元人民币。